已有1條回答
孩子上了初中后,漸漸的跟父母不再親近,有話也不愿意跟父母說,彼此之間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少。有些父母覺得這很正常,只要孩子學習好就行。其實不然,父母和孩子如果缺乏溝通,也會引發孩子的心理問題,所以父母需要重視彼此的有效溝通。
初中生父母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1、傾聽是關鍵
當孩子想要與家長談話時,家長盡量騰出時間,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以確保能夠專注聆聽。在孩子說話時不要打斷他們,讓他們完成自己的思想表達。當孩子分享他們的感受和擔憂時,家長要表達出理解和同情,而不是立刻提出建議或解決方案。
2、建立信任和尊重
在初中階段,孩子開始漸漸獲得更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家長需要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以促進積極的親子關系。就是要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不要過于干涉他們的私人空間和通訊。與孩子建立坦誠和信任的關系,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經歷和問題。支持孩子在某些決策上擁有自主權,讓他們學會負責和承擔后果。
3、共同制定目標和規則
為了幫助孩子在初中階段建立積極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制定目標和規則。這樣的合作有助于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參與和責任,并且更有動力去實現這些目標,從而達到初中生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的目的。
4、教育與啟發
在初中階段,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包括啟發孩子的興趣和創造力。家長要鼓勵孩子嘗試新的興趣和愛好,支持他們參加俱樂部、興趣小組和活動。同時也要積極地展示自己的學習興趣和持續學習的態度,以激勵孩子效仿。
初中生父母和孩子不溝通的影響
首先,父母和孩子間不交流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會感到孤獨、焦慮和不安。這些負面情緒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自信。
其次,父母和孩子間不交流會導致孩子缺乏信任感。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和關注,因此難以建立穩定的人際關系。這種不信任感不僅會影響孩子與父母的感情,還會擴展到其他人際關系中,如友誼、戀愛和工作中。
此外,初中生父母和孩子不溝通還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沒有機會學習父母的社交技能,因此難以形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和社交習慣。這可能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日后的職業發展。因此父母與孩子一定要建立有效溝通。
初中生為什么不想跟父母溝通
一、青春期心理反應
這是青春期的一種正常反應。初中的孩子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時期。心理上自主意識在不斷增強,自我表現也日益突出。隨著知識的增加,眼界的開闊,思維的完善,這種自我意識就更強烈。他們強調自己已經長大了,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不再依賴父母,而是喜歡和同齡人交流。
二、缺乏共同語言
學生普遍反映和父母沒有共同語言,無法溝通。初中生父母找孩子談話多半圍繞學習問題,而談到學習,大多數家長又一味要求成績好,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對孩子喜歡的事物漠不關心,甚至直接扼殺制止。學習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心理壓力大,自然不愿與父母溝通。
三、缺乏換位思考
孩子和父母意見不同發生沖突時,初一的孩子偏向服從,初二、初三的孩子大多選擇沉默,少數選擇言語或行為上不同程度的反抗。父母不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導致關系緊張。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