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交流各自想法、感受、情感和需要。家庭中有效的溝通可以增強親子關系,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會促進健康和諧家庭的形成。然而,目前許多父母和孩子都難以有效溝通,甚至出現溝通障礙。那么,怎樣與孩子有效的交流溝通?
怎樣與孩子有效的交流溝通?
一、掌握溝通的方法,拓寬溝通的話題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心理發育特點,中學生的獨立意識發展,家庭教育便要將“我講”變“我聽”,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
親子溝通的話題不能僅限于學業,應該拓展話題。家長應進行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想說什么,想聽什么,感受如何?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想,溝通肯定會暢通,交流肯定會融洽。
二、保障交流的時間,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間
1.家長不能以忙為借口,忽略與孩子的交流
孩子不會因為家長的忙碌而停止成長。所以家長無論再忙,都要抽出時間來跟孩子聊聊,了解他的想法,用心聽他講話,使他感覺被重視,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尊重和滿足。尤其是單親或者再婚家庭更需要保障與孩子的交流時間。
2. 家長還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平等的交流空間
時代在進步,家庭教育觀念也要發展和更新。家長不能認為給了孩子生命就可以支配甚至決定他們的一切,也不能將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父母應充分尊重孩子,與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問題,這樣,交流就能有效進行。
三、調整適合的期待值,搭建有效溝通平臺
心理學認為,人的能力發展是存在個別差異的。如某些人智力超常,某些人則智力遲滯;某些人早慧,某些人大器晚成;再比如學習上的偏科現象等。了解這些差異有助于家長因材施教,讓孩子找到自己能力發揮的位置。
成年人覺得輕而易舉的問題,在孩子的眼里可能就是難以逾越的高山。孩子畢竟是中學生,身心還未發展成熟,情感脆弱,屬于弱勢群體。作為父母,首先應調整期望值,再彎下腰來給予其切實的幫助,而不是批評抱怨、求全責備。
影響孩子與父母有效溝通的因素:
1、親子間的溝通找不到共鳴
孩子很少主動與父母交流,可能是雙方沒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找不到話題。
在相關調查中,關于孩子“最想和父母溝通的內容”,90%以上的答案都與“關注自我”有關,孩子希望跟父母聊聊喜歡的體娛明星、歷史奇聞等方面的知識。然后才是“未來人生規劃“學習”“高考”等話題。讓孩子最反感的一點就是父母不斷詢問孩子學習上的事情,這給他們帶來了許多心理壓力。
2、家庭結構也影響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父母婚姻關系的變化,也對孩子有巨大影響。單親和再婚家庭的孩子面臨著無人溝通或厭惡溝通的狀況。所以單親和再婚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交流,而往往也是這群孩子最缺少關愛和交流。
3、 高期望值下求全責備,沒把孩子當作孩子
家長對于子女的期望值已有過高傾向,過高的期望值會脫離孩子的發展實際,忽視子女的天賦和發展潛力,增加心理壓力,甚至產生心理疾病。
尤其是在孩子沒有達到家長的期望值時,交流中就會出現過多指責、埋怨、嘮叨?!澳阍趺催@么讓父母失望”,“你怎么這么笨呢?”,孩子在父母的批評、貶低、訓斥聲中,會變得膽小、喪失活力、失去自信,有的則產生逆反心理,導致自暴自棄,甚至走向極端。
每一位家長對孩子都充滿了拳拳之愛,可是親子間僅擁有愛是不夠的,有效溝通才能讓這份愛得到傳遞。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