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怎樣才能把孩子教育好,父母教育孩子有4個法則,這些法則,其實很多與我們很多人的教子之道并不矛盾。但也有些是家長缺乏的,家長需要知道并改進。
怎樣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1、歸屬法則
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為孩子創造一個獨立自主的生活環境,培養孩子健康的生活學習習慣。
同時也要告知家長:家長之間有矛盾經常爭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環境。破碎家庭、長期分離的家庭更讓孩子缺少歸屬感。
我們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來安慰疏導孩子,不可采取疏于管教或溺愛或過分嚴厲等極端措施,更不能個人情緒而遷怒于子女。
2、希望法則
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家長們都是對孩子寄予希望的,但如何讓孩子們看到希望,且認為自己確實有希望呢?。無論孩子做的如何,都常夸獎說:“干的好”,“太棒了”之類。這就是采用希望法則來正面激勵孩子。
而愛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還非要追究為什么丟了5分。這種高標準嚴要求興許適得其反,會扼殺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喪氣。
3、力量法則
永遠不要與孩子斗強
不要用“激將法”刺激孩子。父母總是比孩子有力量,無論是體力還是生活經驗,父母和孩子“斗智斗勇”,原本就是實力懸殊,當然,父母可以和孩子比賽一些他們擅長的具體項目,比如打球等,但不要以輸贏為目的。
家長、老師以及與孩子關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與孩子賭氣、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對心理感情處于不成熟階段的少兒來說,“激將法”是不合適的。
4、管理法則
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須負起責任來管束。但這種管束應該是充滿親情、人性化、科學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為私有財產來任意修理擺布。也不可采用簡單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顧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長視為靠山,合理的管教關懷,會讓孩子們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問題危難會求助于家長。如果家長平時對孩子的一切(學業、表現、愛好等)太聽之任之,好像是給孩子更多自由,但孩子卻會感覺家長對自己“不在乎”而產生疏遠。
孩子犯了錯家長怎樣教育孩子
方法1:鼓勵孩子勇敢面對錯誤。孩子犯錯,最需要讓他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一個勇于直面自身錯誤的孩子,即使偏離人生的道路,也能及時回頭。
方法2:先處理自己的情緒。當你發脾氣的時候,意味著你缺少足夠的技巧、耐心去處理孩子犯的錯誤,你只能仗著自己的氣勢、暴力讓孩子屈服而已。而平和的心境、冷靜處理事情的能力才更能影響孩子。平和的心境、冷靜處理事情的能力,不是嘴上說說就能有的,這需要健康的愛好、良好的生活規律做鋪墊。
方法3:每一個孩子的好勝心都很強,他們都有表現自己價值的心理要求。尤其是他們犯了錯誤時,更需要師長的理解和鼓勵。因此,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可以用激將法,使孩子改正缺點,并且適時運用激勵的手段,把孩子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方法4:在孩子做了錯事時,我們不能一味的從自己的觀念和立場上去對待這件事情,而是要用平和的心態去問孩子,在做這件事情之前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許當孩子把緣由告訴你時,你會發現孩子的想法非常天真,他并沒有認為這件事情是錯誤的,而是去實驗一下自己想象中的事情會不會發生。
教育孩子老人愛干預怎么辦
第一、父母們要清楚一點:請老人來是幫忙的,不是來代替你們帶孩子的,要尊重老人,及時溝通。不是原則性問題上可以妥協或者按照他們的想法進行,適當給長輩一些空間,原則問題不退步。
第二、多給老人一些時間和耐心,一起學習。面對三代同堂教育時,一定要提前劃分好界限和職責,避免內部矛盾,心往一處使用,共同培養優秀的孩子。
第三、父母可以和祖輩提前約法三章,讓祖輩不要插手自己的管教孩子。這個時候父母的態度要適當堅決一些,因為只有讓老人看到自己的決心,老人才會更好地配合,即便心里不舒服也不會主動插手。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