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家長想要從孩子手里要回手機,要分孩子的年齡段,如果孩子大懂道理了,就要給他講道理,由淺到深,循循善誘。要告訴孩子手機的利弊,而不是呵斥他放下手機,不然會有很大的危害。那么孩子拿手機要不回來怎么辦呢?
孩子拿手機要不回來怎么辦
家長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總在孩子的面前玩手機,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會主動模仿家長的行為。另外,孩子一旦體會到電子產品的樂趣,很容易上癮,家長要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有所控制。然后要發現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多把時間花費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
可以多帶孩子做做戶外運動和游戲,注意趣味性一定要強。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可以換一種玩的形式,讓孩子在娛樂的同時鍛煉身體,有益身心健康。一定要注意和孩子的溝通方式。過于強硬容易讓孩子有逆反心理,最好的方式就是轉移注意力,充分引導,選擇孩子更感興趣的事,陪伴在他身邊。
家長也應該調整心態,保持平和的語氣和孩子溝通,“媽媽知道你很想繼續看手機,但是現在媽媽需要用手機給爸爸打電話,所以你要把手機給媽媽,等媽媽用完手機之后,再和你一起看。”當你和孩子說了這么多之后,他一定會平靜下來。
有時候我們覺得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只有用強制命令的方式才能解決問題,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孩子是可以理解我們的情緒,我們所講的內容的。
有的父母為了防止孩子沉迷手機,通常會采用強硬的手段,打罵孩子,然后強制性沒收手機。這些方法“治標不治本”,只能短暫地控制孩子玩手機,并不能夠根治孩子對手機的“癮”。其實家長要學會正確教導,可以讓孩子適當地玩手機,但是要教育孩子如何正確地玩手機。
比如父母可以讓孩子在手機上看一些教學視頻,讓孩子通過視頻學習到感興趣的知識。當孩子遇到疑問時,父母也可以讓孩子通過手機上網查詢等等。
孩子總玩手機家長如何應對
1、家長需要自己避免沉迷手機,要為孩子做表率。家長應該騰出時間多與孩子互動和共處。比如與孩子一起做家務,一起外出進行戶外活動,一起做游戲等等。既可以增進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又可以避免孩子無聊之際靠手機打發時間。
2、鼓勵孩子外出與同學、朋友交往。與其他孩子交往,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情商,提高他的人際交往能力,還能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在與其他孩子的交流中傾訴自己的煩惱,化解心理的危機。當然,孩子在與同學、朋友交往的過程中獲得了友誼和快樂,當然就不會沉迷于手機這個虛幻的世界中去了。
3、幫助孩子培養其他的興趣和愛好。比如讀書、畫畫、練習書法、打籃球、羽毛球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業余愛好。如果孩子在這些方面有了新的愛好,他對手機的依賴和沉迷也會大大減弱,而且這些有意義的興趣愛好,還可以擴展孩子知識面、增強孩子體質,提升孩子的才藝,對未來發展很有幫助。
4、讓孩子適度使用手機。在這個手機高度普及的時代,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手機也不現實。家長可以在周末某一個時間段讓孩子正大光明地玩一會兒手機,同時引導孩子辨別網上內容的優劣和真偽,避免孩子因網絡不良內容而受害或者上當。
5、想辦法讓孩子的生活規律而充實,減少他們無所事事的時間。大多數孩子沉迷于游戲的主要原因是無聊。如果孩子吵鬧著要玩手機,應該允許他交換。你可以讓孩子完成作業,然后給他半小時玩手機,或者讓孩子做一些家務來換取玩手機。這樣,孩子會從中學到很多東西,變得更加努力和勤奮。
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一、父母與孩子共同活動,挖掘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在共同活動中,既可以了解孩子的行為特征,又能洞察孩子的內心世界,還可以和孩子共同體驗快樂,從而發現并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家長可以充分利用周末和節假日,與孩子一起進商店逛公園,或到樹林里散步,留心孩子感興趣的商品、書籍、景物等。此外,家長還可以跟孩子一起寫字、畫畫、讀書、做紙工、修理日用品,一起做家務??孩子在與家長共同活動時,其興趣和愛好便會清楚地表現出來。
二、耐心教育,促進孩子興趣養成。孩子對任何事物的興趣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后天培養。根據孩子的性格特征和愛好,讓他參加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強的,只要家長注重培養。故在今后教育孩子方面,可以這樣說:“世上無難事,只要有心人”,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三、正確引導,選擇孩子有價值的興趣。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要征求孩子的意見,讓他選擇他所感興趣的。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如果他感興趣的事,他主動性將會得到充分發揮。
所以作為家長在對待孩子興趣方面,不能單只給孩子一支筆、一本書,而應該掌握一套科學行之有效的方法,正確引導孩子讓他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