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不想上學,這得具體原因具體分析孩子為什么不想上學,多同孩子溝通交流,你只有找準問題的原因加以引導才行,孩子上學每取得一點進步家長都要進行肯定、鼓勵、表揚,嚴格要求是應當的,出現的問題要進行幫助教育,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評責備讓孩子對上學產生逆反心理,記住孩子是夸出來的,要辨證的對待孩子的進步和不足。
不上學的孩子怎么引導
1、應該對孩子表示同理心
其實孩子向父母吐露心聲,往往是希望能夠獲得安慰和鼓勵,從而推動他們重拾信心。如果爸爸媽媽沒有聽懂他的言外之意,就一通數落或者打罵,反而令孩子不知所措,從此怕被責罰而不敢說心里話。當孩子向爸媽吐露心聲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妨放下架子,表示理解,跟孩子產生共鳴。
2、跟孩子一起找出原因,協商解決辦法
當你聽到孩子主動談及某個話題時,不妨把談話的主動權交給他,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不想上學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學習壓力大,有的是因為人際關系不好,有的是因為老師喜歡體罰學生,只有找準了源頭,爸媽才能“對癥下藥”,跟孩子協商解決辦法。
3、挖掘學習動機
家長需要從孩子日常點滴中發現孩子閃光點,多鼓勵孩子,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
4、給予方法指導
很多孩子非常渴望學好,但卻缺乏正確的方法,久而久之他們的成績大幅下降,對學習產生了習得性無助。有些孩子和同學、老師相處中有障礙,成了孤家寡人,從而逃避上學。家長要對孩子學習方法、人際交往技巧進行指導,幫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學校環境。
5、培養孩子學習的自信心
鼓勵孩子參加各種學習競賽,詩歌朗誦、琴棋書畫、手工制作、體育競技等,都可使孩子一展身手。在培養孩子愛好的同時,把活動的成功感和愉悅感轉移到課業學習中來,有利于良好學習動機的形成。
6、家長對孩子發自內心的一個贊許和鼓勵
使孩子感受到被關注和被重視的欣喜,他們的自信心會大為增長。一段時間之后,當孩子對學習產生越來越大的興趣的時候,厭學心理自然也就煙消云散了。
孩子不想上學是為什么
沒有遠大理想,缺乏主管學習動機
縱觀教育各個階段,初中階段厭學現象是最嚴重的。這是由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所決定。
初中階段的孩子(12——15歲)正處于身體和心理發育高峰的青春期,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強烈渴望自由,但因為心理并未跟著身體同步成長,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網絡游戲、社會青年等消極因素的影響和誘惑,再加上人生價值觀還未形成,沒有對外界環境正確的判斷和認知能力,對未來人生和前途沒有深刻體會,缺乏主管上的學習動機。但又有強烈的逆反心理,聽不進師長的意見,所以很容易厭學。
學業繁重
必須承認,現在的孩子無論小學還是中學,為了就讀好的學校,學業任務都很繁重。再者,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的愿望,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是杰出優秀的。
有的家長利用一切假期讓孩子學習各種特長班、學習班。導致那些本該屬于孩子的童年快樂蕩然無存。這不但造成了孩子承受巨大的無形壓力,而且有可能使孩子厭學。
物質生活豐富
當今的孩子都是從小在物質生活優越的環境里成長,沒有危機意識。當一個人啥也不缺的時候,他干嘛還那么拼命呢?
記得我小時候,為了拿到學校獎勵給第一名學生的一個塑料皮的筆記本,會熬夜苦讀。
前幾年教過一個孩子,他是單親,跟著媽媽過,但是媽媽又有病,家庭條件特別不好。當時學校規定考的中考狀元有5000元的獎勵。那個孩子說“我一定要拿到那筆獎金,那樣讀高中就不愁了。”那年他果然以絕對優勢的高分獲得狀元。
現在的好多孩子對于考試優秀獎勵的物品,根本就是不屑一顧的。能夠刺激他們強大學習動機的東西很少。
家長的哪些行為會使孩子厭學
第一,過度壓迫。
當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施加過多的壓力和期望時,孩子可能會感到無法承受。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無法滿足父母的期望,導致對學習產生厭煩和逃避。
第二,缺乏理解和支持。
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困難或不支持他們的努力,孩子可能會感到無助和被忽視。這可能導致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第三,過度溺愛。
雅方家庭教育的老師說:溺愛不是愛,而是對孩子的甜蜜的摧殘。
過度溺愛孩子可能導致他們無法獨立應對學習挑戰。如果父母過度保護,為孩子減輕學習的難度,孩子可能會習慣于依賴父母,對學習產生厭倦和逃避。
第四,忽視孩子的興趣和特長。
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強制孩子學習特定的內容,孩子可能會感到無法投入學習,無法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
第五,缺乏適當的激勵。
如果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激勵,孩子可能會缺乏學習的動力。適當的激勵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但如果缺乏這種激勵,孩子可能會對學習產生厭倦。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