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調整好情緒,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為什么不想去上學,幫助出謀劃策;做好思想引導工作,根據孩子遇到的問題舉例子開導安撫。
初中生不想上學怎么辦家長怎么辦
1、幫助孩子找到學習動機,讓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愛、關注與被需要的感覺。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除了生存與安全感外,人還有愛和歸屬、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作為學生來講,生活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如果,在學習中他們能夠滿足這些需求,自然也就不會產生厭學的情緒。
從行為主義的角度,如果在學習中,孩子能不斷的得到鼓勵或者其他各種形式的正強化,他就會認為學習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厭學也就無從談起。
2、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孩子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父母,孩子調整的同時,父母要積極配合,找到自身的問題,與孩子一同成長。
縱觀當前教育問題的方方面面,真正的根源恰恰在于家庭教育環節,人一生中在家庭中生活的時間最長,很多影響我們成長的人際規則、生活和學習習慣都是在家庭教育階段開始形成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習慣養成對于孩子未來發展的作用至關重要。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往往都是父母問題的反映。父母的說教、對成績的無限強調、對學習動機的歪曲等等都很容易造成孩子對學習的厭惡。因此,改變孩子的同時,父母也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并積極的加以調整。
3、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讓他們了解學習的本質,關注學習過程本身,而不是為成績所累。
很多時候,孩子并不清楚學習應該學什么,學習到底有什么意義,現行教育體制對成績的強調幾乎是他們對學習的唯一印象。這樣,成績不好的孩子對學習的厭惡也就非常自然了。此外,很多孩子非常渴望學好,但卻缺乏正確的方法,久而久之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會大幅下降,對學習產生習得性無助等問題,因此就開始逃避學習。
初中孩子為什么會厭學
1、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學生對某些學科或某些學習內容沒有興趣,因此產生了厭學情緒。
2、學習方法不正確:學生不知道怎樣高效地學習,缺乏學習策略,因此效率低下,感到疲憊和無聊。
3、家長期望過高:學生承受著家長過高的期望和壓力,無法達到理想的成績,產生挫敗感和無助感。
4、學習環境不佳:學生所處的學習環境不好,例如教室嘈雜、家庭環境吵鬧等,影響了學習效果。
孩子厭學一般會有什么表現
1、曠課:經常不愿意去學校,出現逃學或者曠課,在學習上喜歡找客觀理由。
2、注意力不集中:上課過程中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不認真聽講。
3、不做作業:不愿意做作業,或不能很好地完成作業。
4、對學習無興趣:對學習感覺很痛苦,不能很好地從事正常的學習。
5、消極對待學習:從心理上厭惡學習,甚至消極對待。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