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跟孩子溝通首先要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孩子溝通,千萬不能高高在上,甚至總不理解孩子已經成熟、長大,有可能讓孩子覺得沒有辦法與父母交流、溝通,甚至覺得父母無法理解自己。
跟孩子溝通的最佳方法
跟孩子的溝通一定要掌握以下的方法和技巧:
1、一定要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孩子溝通,千萬不能高高在上,甚至總不理解孩子已經成熟、長大,有可能讓孩子覺得沒有辦法與父母交流、溝通,甚至覺得父母無法理解自己。
2、一定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耐心,尤其是當孩子已經有獨立意識時,一定要多包容孩子的念頭,然后讓孩子勇敢表達,有更多的機會表達。
3、也要使用技巧與孩子溝通和交流,有效緩解溝通不暢的問題,比如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同時對孩子的意見和建議多給予一定的肯定,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同時當孩子有一些非常好的念頭時,這時一定要鼓勵孩子勇敢去做,而不是總給孩子潑冷水。
父母和孩子溝通有哪些常見的誤區(qū)
誤區(qū)一:多說教,少傾聽
許多家長和孩子交談時,只顧自己“暢所欲言”,這其實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fā)展下去就演變成為最常見的錯誤——說教。時間一長,孩子渴望交流的愿望便會被壓抑住。
誤區(qū)二:喜歡使用強硬的措辭
許多家長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以至于和孩子溝通時總是難以保持平靜,“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詞語常常掛在嘴邊,結果是家長談得越多,就越可能說一些不該說的話,這樣,孩子就漸漸失去了與家長交流的愿望。
誤區(qū)三: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許多家長往往不明白“孩子的觀點往往與大人是不同的”這個道理,所以和孩子交談時缺乏足夠的耐心,他們往往在未聽完孩子的話就發(fā)火,或者把孩子對某事的態(tài)度或看法說成是小題大做,這樣,得不到理解的孩子就很難對父母的苦心加以理解。
誤區(qū)四:不懂把握時機
許多家長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談的時機,例如,當孩子專注地做一件事的時候,家長就插進去打開話匣子,或者孩子剛受了批評,心情還未平靜,家長就想“趁熱打鐵”去與孩子溝通等,這樣的結果,只會導致孩子的抗拒和不滿。
誤區(qū)五:漠視孩子的自尊
家長在某些問題和決定上有自己的原則,并堅持自己的意見是對的,但這并非意味著要忽視孩子的意見。無論孩子的意見如何,讓他發(fā)表出來起碼有兩大好處:一是孩子至少被征求過意見,他會更易于接受最后的決定;二是這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滿足。許多家長在“關鍵”問題上總喜歡“封殺”孩子的意見,這就抑制了孩子與父母進行交流的欲望。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交流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首先,你要全神貫注地聆聽。
聆聽的能力對于情感引導而言至關重要。聽年幼的孩子說話和聽成人說話有所不同,你需要同時用你的眼睛和耳朵去關注他。你甚至可能需要蹲下來和他的視線齊平,以便能直接和他進行眼神的交流,讓他知道你確實在專心致志地關注著他。此外,良好的聆聽不僅意味著要注意孩子所說的話,也包括觀察他的肢體語言。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聆聽,認同孩子內心的情感,給機會讓孩子多說說他們內心的困擾,他們可能會感覺沒那么困惑,也能更好的處理自己的情感和面臨的問題。
第二,要接納和回應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在難過或者受到傷害時,他最不想聽到的就是建議、大道理、比較或者別人的看法,那樣只會讓他感覺更糟糕。父母可以用“哦……”、“嗯……”、“這樣啊……”來回應孩子的感受。
比方說,當你孩子因為心愛的玩具摔壞了而哇哇大哭的時候,你可以承認并接受他的情感:“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難過,你需要媽媽的幫助嗎?”這樣說可以幫助他知道并記住,內心的這種感覺原來叫作難過。他還會由此得知人們在難過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漸漸地他便能夠判斷別人的情感了,他也會知道如何去應對自己的情感。
第三,用幻想的方式實現(xiàn)他們的愿望
如果父母能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輕視他的感受或者試圖轉移他的注意力,孩子的消極情緒也會更快地消失。
比方說,孩子生病去醫(yī)院打針,他覺得打針疼死了。父母可以這樣回應孩子:“聽起來你真的很痛,你一定希望再也不要打針了!如果有人能發(fā)明一種無痛治療法,那該多好啊!”
我們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幫助。深入到孩子的內心,幫助他們了解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內心的想法,他們就能集中精力來應對出現(xiàn)的問題。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