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要以平等的姿態與孩子溝通,千萬不能高高在上,甚至總不理解孩子已經成熟、長大,有可能讓孩子覺得沒有辦法與父母交流、溝通,甚至覺得父母無法理解自己。
和孩子溝通的八大技巧
1、學會傾聽
耐心的做孩子的聽眾,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訴說,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
2、關心的眼神
在與孩子交流時,父母一定要用關心的眼神注視著孩子,隨時注意孩子的表情、行為,以適時給予輔導與協助,這也能讓孩子有更多被重視的感覺。
3、要面帶微笑
當孩子愿意說出自己的心事時,請您面帶微笑注意傾聽,這樣孩子才覺得父母對自己很關心、很重視。
4、語氣要溫柔
不要用責備的語氣,否則孩子有被質問、被指責的感覺。多使用溫柔、建議的語氣,才能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孩子也更愿意說出自己的心事。
5、語調有變化
說話的語調可以適當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變化,這樣更能吸引孩子注意傾聽,尤其是針對年齡較小的孩子。
6、保持情緒穩定
溝通前,家長要先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保持自己情緒的穩定與平靜。
7、內容要具體
說話的內容要具體,不要抽象空洞,能夠按著各個年齡階段孩子的邏輯發展情況與孩子進行對話。
8、多使用短句
說話時要言簡意賅,不要過于羅嗦,要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要讓孩子能聽明白。
9、善于發現和激發孩子的閃光點
父母應能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要知道,獎勵往往比懲罰更有效。
10、會換位思考
父母應多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這有助于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彼此之間更貼近。
家長和孩子溝通要避免哪些行為
1、避免評價語氣
父母都愛評價孩子的方方面面,而且他們往往都在心理上占據高地,一開口就不自覺的拉開對話距離,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抗拒。
2、避免指令語氣
指令性的話是最糟的溝通方式,是對尊重的踐踏,指令語氣的壓迫性,往往帶來孩子的抗拒心理。
3、避免嘮叨式語氣
嘮叨是發牢騷的表現,嘮叨語言模糊且邏輯不清,往往大人說了很痛快,孩子聽了很痛苦。
4、避免暴力語氣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用暴力語言責罵,詆毀孩子,往往孩子表現的自卑、無能、不自信,孩子會有挫敗感,心理傷害很大!
5、避免冷模式語氣
心理研究顯示,經常對孩子說話冷漠,哪怕言語不過激,也會讓孩子逐漸形成消極的負面心理,產生冷淡、憂郁的性格。這就是為什么很多父母感覺孩子說話冷漠,沒有好臉色,其實是父母談話方式中,潛移默化的結果。
孩子為什么不愿意跟父母聊天
1、年輕的孩子可能沒有辦法與父母交流想法、觀點和思想,而父母更有可能會一味地傳授他們自己的經驗。
2、孩子可能擔心父母可能不了解他們,所以他們就不愿意聊天。
3、孩子也可能因為害怕而不愿意跟父母聊天,因為他們擔心父母會不滿他們的。
4、孩子還可能不敢跟父母聊天,因為他們害怕父母會批評他們,這樣一來他們就不愿意再把心里話說給父母聽了。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