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這么說的原因要先搞清楚。可能是在學校發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要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原原本本的告訴家長。其次和學校老師進行良好的溝通,問清楚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與學校老師溝通。一切為了孩子。
小孩不愿意去上學是什么原因
1、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家長沒有及時發現,也沒有提供有效的幫助,久而久之,孩子跟不上學習的節奏了,課堂上聽不大懂,課后作業做起來也很困難,慢慢地開始討厭學習了。
2、家長老拿自己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即使孩子取得了進步,也不滿足,家長看不到孩子的進步,只能看到孩子跟別人的差距,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時間久了,孩子會認為再怎么努力也無用,反正總是落埋怨,總是活在不如別人的陰影下,也會慢慢懈怠,不再用心學習。
3、有些家長輔導孩子功課的時候孩子沒有耐心,孩子在家里遇到問題當然會向家長求助,有些家長脾氣暴躁,講一兩遍,孩子若是還不清楚明白,就會大發雷霆,甚至言語侮辱。例如:“你怎么這么笨?真是榆木疙瘩!”
4、孩子愛玩是天性,剛入學的孩子容易貪玩,特別是假期的時候,不會主動寫作業。有的家長,就會用打罵的方式,逼迫孩子去學習。有些家長會有作業寫不好不準吃飯或者其它懲罰等。孩子學習的時候,思想應該是放松的,而不是應該背著精神包袱的。
4、還有些家長由于忙碌,無暇顧及顧及孩子,孩子就會沉迷游戲或者電視。游戲當然比學習輕松自在,那么也就慢慢厭學了。
小孩不愿意去上學怎么引導
1、應該對孩子表示同理心
其實孩子向父母吐露心聲,往往是希望能夠獲得安慰和鼓勵,從而推動他們重拾信心。如果爸爸媽媽沒有聽懂他的言外之意,就一通數落或者打罵,反而令孩子不知所措,從此怕被責罰而不敢說心里話。當孩子向爸媽吐露心聲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妨放下架子,表示理解,跟孩子產生共鳴。
2、跟孩子一起找出原因,協商解決辦法
當你聽到孩子主動談及某個話題時,不妨把談話的主動權交給他,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不想上學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學習壓力大,有的是因為人際關系不好,有的是因為老師喜歡體罰學生,只有找準了源頭,爸媽才能“對癥下藥”,跟孩子協商解決辦法。
3、挖掘學習動機
家長需要從孩子日常點滴中發現孩子閃光點,多鼓勵孩子,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
4、給予方法指導
很多孩子非常渴望學好,但卻缺乏正確的方法,久而久之他們的成績大幅下降,對學習產生了習得性無助。有些孩子和同學、老師相處中有障礙,成了孤家寡人,從而逃避上學。家長要對孩子學習方法、人際交往技巧進行指導,幫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學校環境。
5、培養孩子學習的自信心
鼓勵孩子參加各種學習競賽,詩歌朗誦、琴棋書畫、手工制作、體育競技等,都可使孩子一展身手。在培養孩子愛好的同時,把活動的成功感和愉悅感轉移到課業學習中來,有利于良好學習動機的形成。
6、家長對孩子發自內心的一個贊許和鼓勵
使孩子感受到被關注和被重視的欣喜,他們的自信心會大為增長。一段時間之后,當孩子對學習產生越來越大的興趣的時候,厭學心理自然也就煙消云散了。
孩子厭學會有哪些表現
1、上課時經常心不在焉,東張西望,課后作業馬虎應付或互相抄寫,有時甚至沒有完成,成績不斷滑落。
2、厭學的學生表現為對學習功能存在認識偏差,認為讀書無用。這些人認為讀書根本就是浪費時間,浪費青春,讀的書越多,工作待遇就越低,這種錯誤的認識是對社會分配不公的主觀反映,也是流傳的一種社會偏見在學校中的折射。
3、表現為對學習活動存在認識偏差,遠離學習活動。他們感到好像只有離開學習才能達到心理平衡。他們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學習活動之中,一般不愿做作業,不認真聽講,經常違反課堂紀律,時常遲到、早退、曠課、逃學,有的干脆棄學出走或輟學;對老師、家長提出的學習要求,常故意抵觸對立。
4、上課經常打瞌睡,但下課時精神十足。作業經常沒有完成。基礎較差,成績不佳。
5、學習能力受到抑制,以往學習成績良好,但適應不良后產生學習困難,稍有難度、復雜的題目就無法解決,記憶力下降。其次,社會性退縮,和同學的交往減少,很多學習、生活的活動也錢少,一直都提不起勁,游離在同學群體之
6、心理上是消極對待學習,厭惡學習,成千上萬種方式逃避學習。
7、對學習毫無興趣,視學習為負擔。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