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但是這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管教孩子,關鍵是要找出孩子犯錯的原因,從源頭下手,把原因除去。
管孩子有些什么有效方法
尊重
尊重是要給到孩子的。這是最起碼的一點,如果無法做到,家長的身份高高在上,想讓孩子發自內心說出心里話恐怕就會很有難度。也不利于科學育兒。
傾聽
教育孩子,先要聽聽孩子說的是什么,聽聽孩子需要什么,然后對應解決,這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如果不聽孩子說話,只是一味的自行其是,自以為是自己所做的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卻不一定會領情。
溝通
日常生活中,要多跟孩子溝通,多談心,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到孩子心中所想、所需,自己的育兒之路也能找到方向,教育孩子才能得心應手。
同理心
最后一點,我認為是要有一顆同理心,那就是凡事先不要忙著站在家長的成人的角度看問題,多從孩子立場上看一下、思考一下,比如說孩子學習這事,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成績好一些、再好一些。但是也要想想,我們當孩子時,有沒有做到呢?是不是努力了就一定能做到呢?做不到真的就說明沒有認真努力過嗎?這么一想,孩子某些方面沒有達到期望值,是不是也就不會那么上火了吧?
所以,教育孩子,方式方法很重要,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的清楚的,要自己慢慢摸索、總結才可以。
教育孩子的誤區有哪些
1、溺愛型:任性自私不禮貌
這種孩子被家長當成小皇帝,從生下來起一家人都圍著他轉。家里人想盡辦法讓他高興,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歸他一人,要什么買什么。
溺愛型家庭里,家長過度寵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無條件接受,想盡一切辦法滿足。
這樣的孩子,習慣高人一等、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禮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在人際交往中,他們缺乏責任感、不懂得關心別人,難以交到朋友,逐漸孤僻離群,遇到不滿容易導致攻擊報復等反社會行為。
2、干涉型:缺乏主見難獨立
這種家庭的孩子,一切都是父母說了算,自己什么都不用操心,什么也不能決定。
家長出于保護的態度對待孩子,對孩子的方方面面都細心照顧。
但是,過分的保護,導致孩子的社會適應性差,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
由于習慣依賴父母,他們做事沒有主見,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難容易沮喪,甚至焦慮不安。
此外,這樣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現對抗行為,對父母和老師的要求故意反著做,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3、期待型:膽小畏縮少自信
中國父母往往對孩子以支配的方式進行教育,稱為期待型親子關系。
這樣的父母常以嚴厲、強迫的態度命令孩子,或者用禁止的方式監督孩子。把自己的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完全遵從父母的要求去做。
用過高的期望要求和監督孩子,孩子容易變得敏感,性格膽小,缺乏自信,獨立性差,不善與人交往。
孩子不服管教怎么辦
孩子不服管教,說明家長的教育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也就是說家長需要更改教育方案。
打個比方說,孩子普遍性存在“搶東西”的問題,遇到孩子搶東西的時候,很多父母通常都是對孩子說“寶寶搶東西是不對的”,那么為什么搶東西不對卻沒有給孩子普及,所以孩子才會不服管教。
想要孩子服從管教,我們就需要讓孩子明白“為什么搶東西不對”。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在孩子,玩玩具特別投入的時候把玩具收走,這樣一來孩子肯定會有很多個為什么。媽媽可以說“寶寶不喜歡媽媽搶走你玩具嗎?這跟你搶別人東西是一樣的,你搶別人東西的時候,別的小朋友也會不高興,不喜歡陪你玩”。
讓孩子從親身事例中,體驗被搶的感覺和委屈,才能讓孩子從心底接受“搶東西不對”的道理。
給孩子說教,可不是單一地“這么做不對”、“那樣做不對”,想要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家長的管教,家長就需要讓孩子深入其心地了解,最好讓孩子從事例當中明了,這樣才能讓孩子對此次事件刻骨銘心!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