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當孩子在學校遭受暴力對待,作為家長首先要保持冷靜,切勿沖動行事。在理解問題后,第一時間與學校進行溝通,了解事情的經過和原因。
小孩在學校被人打了該怎么辦
父母與老師妥善溝通。不管怎樣,可以和老師溝通一下,老師得知情況后會特別關注經常欺負人的孩子。例如把欺負人和容易受欺負的孩子分開座位、分開活動;對于欺負人不挑對象的孩子,則需要老師把他安放在離自己比較近的位置,這樣可以隨時制止孩子比較危險的欺負行為。
在與老師妥善溝通階段,有一種行為是不適宜的,要求老師批評或懲罰欺負人的孩子,有的媽媽甚至要求幼兒園把這類孩子分到另一個班級,這種要求是不現實的。因為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或者不同程度的煩惱,幼兒園不能因此歧視、懲罰孩子,更不能拒絕孩子在幼兒園受教育的權利。
當孩子間發生不友好行為時,很多父母覺得自己孩子老實聽話,是孩子吃虧了,就想去幫助孩子處理。父母護子心切能夠理解,但是孩子之間的推打并不是成人意義上的打斗,很多孩子今天打得你死我活得,口口聲聲“我不要跟你說話了”,過幾天又和好如初。
孩子受欺負不管什么情形,大人都要教孩子友好溝通。所以,家長要在了解實情后,要冷靜下來了解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區分對方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并教會孩子相應的行為原則和處事觀點。“如果對方小朋友是不小心碰了你,那就不要太在意;如果是故意欺負,甚至打人,那就要教孩子保護自己,或者及時找爸媽、老師幫忙處理。”
我們家長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心、耐心,要去接受孩子出現這些應激反應和適應不良。通過這些愛的關懷、耐心的幫助,讓我們的孩子從這樣的應激障礙中走出來。也就是說,我們家長絕不可以輕描淡寫安慰一句話、辦好一件事、一天兩天的等待,就以為可以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也就是說,家長給予同情、理解的同時,還要給予足夠的愛心和耐心,但是又不能夠肆意地擴大這種癥狀以加重應激的反應。
適度防衛。孩子也有動手自衛的時候,父母難免暗暗驚喜孩子“該出手時就出手”的能耐,但是教育孩子要“見好就收”,不能“防衛過度”,否則,過猶不及,孩子真正愛動手了,父母的日子就不消靜了。
當孩子受欺負時,應如何自保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在遇到攻擊性的孩子時需要迅速離開,避免受到二次攻擊,盡快向周圍成人尋求幫助。
鼓勵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不滿。當遭到其他同學的欺負時,要敢于用語言表示自己的態度。孩子們的一些欺負行為往往是為了取樂,如果看到被欺負的人如此堅強,一般會很無趣地離開。
告訴孩子要尋求幫助,并且要堅定大聲地告訴欺負人的孩子“不要隨便欺負我!”
如何防止孩子被欺負
1、強化孩子的權利意識
孩子被攻擊時下意識退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知道自己權利的界限在哪里。父母在平時的引導中,可以多傳遞自我權利的意識,比如告訴他:
玩具是你的,你有權利決定要不要給別人玩。身體是你的,不要讓其他人隨意觸摸和侵犯。只有讓孩子先懂得認知權利的界限,他才能學習如何維權。
2、教孩子使用語言警告威懾對方
教孩子使用嚴肅警告的言語,也是能達到震懾的效果的,特別是對于四五歲的孩子,要讓他們知道「這個孩子不好惹」。
比如:住手!不許你這樣!這是我的玩具!你走開!你再推我我就生氣了!說不利索的時候,尖叫或吼兩聲也可以的。
3、告訴孩子擇情還擊,逃跑也沒錯
如果語言威懾沒用,適時出手地反擊是可以被允許的,但要「打得過才行」,最推薦的反擊行為,就是——推。
推打人的孩子,讓他停止攻擊行為。當然,逃跑也是英雄,保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4、告訴孩子遵循自己的本能反應
當孩子還擊時,我們應該強調的是分寸,哪些地方不能打;當孩子不還手時,我們需要了解他不還手的原因。不要覺得他吃虧了沒用,而是接納他的情緒。
這個為什么很重要,因為這種共情會讓孩子更有底氣。而在這個基礎上,孩子才會慢慢衍生出自己的氣場:我不愛動手,并不代表我就會被隨意欺負。就算你比我強,我也不怕你!
所以,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尊重精神和肉體的第一意愿,不害怕地反抗;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披好你的鎧甲,讓他們無處可攻;如果有人打你,你也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讓人得逞,但也不讓人受傷。
5、讓孩子適時求助大人
有效停止被欺負的行為除了反擊外,借助外力幫忙也是很有用的。你可以教孩子及時求助老師或父母,甚至或者對方孩子的家長,這個時候,能順暢地表達就很重要。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