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一年級的孩子剛入學的時候會有一種不愿意上學的表現,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和孩子及時溝通,看孩子時候在學校遇到了什么問題,然后后加以引導。
一年級小孩厭學不想上學怎么辦
1、了解孩子為什么不想去上學
一年級孩子厭學不肯去學校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家長不能靠自己的猜測就下定論,孩子一般都心思單純,如果家長能把孩子當成朋友去交談、出謀劃策,相信孩子會很愿意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難,所以家長最好幫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比如孩子在學校受欺負了不敢說,在學校學習受挫了等等。
2、應該對孩子表示同理心
其實孩子向父母吐露心聲,往往是希望能夠獲得安慰和鼓勵,從而推動他們重拾信心。如果爸爸媽媽沒有聽懂他的言外之意,就一通數落或者打罵,反而令孩子不知所措,從此怕被責罰而不敢說心里話。當孩子向爸媽吐露心聲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妨放下架子,表示理解,跟孩子產生共鳴。
3、與孩子共同討論
如果孩子不能解釋為什么不愿去上學,或者所提的借口有些牽強附會,你不防婉轉地問他,這樣可能會啟發他毫無保留地與你交談。例如,這樣問:“今天在學校給你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在聽孩子說話時,既要聽事實,又要注意揣摩孩子的表情,還要觀察他的某些動作,然后與孩子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4、陪伴孩子多去學校轉
家長應該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一同去學校附近進行轉轉,可以的話,再進校園里轉轉。經常如此做的話,孩子就不會對學校產生陌生感,而是漸漸出現熟悉感。要知道,小孩對于不熟悉的地方也是很抵觸的。
一年級孩子上學會遇到什么問題
第一類:由寬松到約束的轉換。
學校生活的主要特點就是紀律,規范,目標,計劃,考核。這種從身份到心理上的轉變,以及對未來的疑惑,肯定對每個孩子都存在一定壓力。
第二類:正確的目標,習慣,方法的建立。
學習是一個終身行為,并非只有在學校里才存在學習問題。而學校學習的基本目標,是為了考出好成績,升入更好的學校。那么為什么而學習,應養成什么樣的習慣與方法,與未來能否順利實現基本目標息息相關。這是個長期問題,又是個從一開始就必須重視的問題。這方面,各位家長責無旁貸。
第三類:人格的養成。
人是社會的動物,進入校園就算正式踏入了社會。要與老師,同學打交道。要與各種順利與挫折的狀況打交道。如何面對,如何溝通,如何解決,如何一步步養成健康人格,某種程度上比學習本身還重要。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學習的一部分呢?
要順利解決這些問題,家長一定要明白,這必然首先是家長的問題,而非孩子的問題。關鍵抓住一條:家長的見識決定孩子的高度。不要粗暴,不要跟風,不要急躁。
家長如何引導一年級孩子適應新生活
1、激發孩子入學興趣。父母可與孩子開一次“家庭座談會”,認真與孩子做一次交流,讓孩子感到自已長大了,是小學生了,要以小學生的樣子來要求自己。幫助孩子找到自我的身份,激發孩子做小學生的光榮感、自豪感。
2、培養孩子規則意識。進入小學,孩子無論課上課下都要遵守學校的紀律,服從老師的管理。開學前家長要和孩子強調遵守規則的重要性,讓孩子明白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做好幼兒園與小學的過渡,使孩子入學之后盡快融入校園生活。
3、鍛煉孩子自理能力。上小學后,很多事情家長都不能代勞,從系鞋帶、系扣子,午休生疊被子等生活小事,到收交作業、課前課后拿放課本、學具,收拾書包等學習上的事都要孩子自己完成。所以要提前在家中陪著孩子多練習,從點滴小事做起,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
4、訓練孩子專注力。原來孩子上幼兒園是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現在變成長達40分鐘的課堂教學。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能靜心地坐下來,開始可以是10-20分鐘做起,以后再逐漸延長,引導孩子適應小學的課堂生活。例如大聲朗讀,有利于訓練孩子注意力。每天安排10—20分鐘時間,大聲朗讀父母指定的內容,口眼腦協調并用,盡量不讀錯,不漏讀,堅持下去,這個效果也非常好。
也可以買一些專注力訓練的材料。如拼圖、走迷宮、積木、下象棋、找異同(小米黃豆玉米放一起,從中挑選出小米。
5、調整孩子作息時間。家庭的作息時間應努力與學校相一致,在飲食和生活起居方面也要作適當調整。每天早睡早起,保持個人衛生,并要按小學的作息要求,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大人的作息時間也盡量早一點,和孩子保持同步。
6、在上學前,家長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在陪孩子閱讀的時候,要求孩子不能夠邊聽邊玩,講的時候可以提問。不僅培養了孩子的傾聽能力,還培養了想象力和記憶力,提升其專注力,慢慢地培養孩子的自主閱讀的能力。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