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擁有了手機,這方便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聯系,但手機中的網絡世界很容易會分散了孩子的精力,嚴重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很多家長會選擇直接沒收孩子的手機,嚴格控制孩子與手機接觸的時間,那家長有沒有了解過沒收后的心理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現象!
孩子手機沒收后的心理
如果是強制沒收手機的做法,這樣容易讓孩子有逆反心理。孩子剛接觸手機的時候,被手機上新鮮有趣的內容吸引,如果家長沒有適時出來規范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長久下來,孩子就會認為玩手機是隨心所欲的。
到家長發現孩子沉迷手機,想要對孩子的行為做出糾正的時候,孩子已經習慣了“玩手機是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心理,家長此時做出強行干預,就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認為孩子必須聽自己的,不聽話就采取強制性的手段讓孩子聽話。但是現在的孩子個性很強,三代同堂的孩子往往有4個老人同時疼愛,在家里就是小皇帝般的存在,被遷就、偏愛慣了。
沒收手機確實可以讓孩子遠離手機,但是突然失去手機,會讓孩子的內心出現一個無法彌補的大窟窿,就像剛斷奶的嬰幼兒一樣,突然要孩子戒掉一個已經習慣的行為,過程自然是十分痛苦的。
嬰幼兒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長大后的孩子知道哭鬧未必有用,就會采取其他更加極端的辦法和父母對抗。而且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以后,不管你跟他說什么道理,他都聽不進去。
因為孩子內心啟動了一個防御機制,認為父母的話就是在“誘騙”自己,從而讓孩子無法把父母講的道理聽進去。
沒收了孩子的手機之后的真實案例……
我認識的一位媽媽,因為孩子沉迷手機,上星期把他手機收繳了。前天陪孩子出門,他見到一個小吃店,說要去買點吃的東西。但媽媽在車上等了六、七分鐘還沒見他回,就自己下車去小吃店看看。
孩子正在店里一個角落,玩一部智能手機。他一看見媽媽進來,就趕緊收起手機。問他手機是誰的,他很不高興地說是借同學的,之前因為母子之間為手機多次發生沖突,所以,媽媽也沒有逼他交出來,就跟他說:盡快還給同學吧,今后不許找同學借。
從這件事我們發現一個事實:我們不給孩子買手機,或者孩子沒有手機玩,遲早有一天,孩子一定會從別的地方,用他的方式獲得手機來玩的。
借他人的玩——耗費自己的時間、情感等,以討好建立社交關系而換取。
偷他人的玩——趁他人不知情,不注意時,私自取走他人財物。
搶他人的玩——以損害德性和良知的方式,“霸凌”他人獲取財物。
接受饋贈玩——接受他人饋贈,而導致“被愛”認知的重新定義。
限制孩子玩手機,父母應該怎么做?
有一種能讓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約法三章”:玩游戲可以,但要約定時間和規則,一旦違反,要承擔違約責任。通過這種方法,沒有任何一方會輸,可以稱之為“沒有輸家”的沖突解決辦法。
跟孩子“約法三章”的好處是什么呢?它會讓孩子更有參與感,孩子在完成約定時會更有積極性,成功率也更高。與父母強加給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會覺得約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對他自己參與制定的方案有更強的執行動力。
在和孩子“約法三章”時,要注意四點:
1、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進的行為
比如:一天玩手機不能超過1個小時,玩手機必須是在完成作業以后。目標要具體、明確,便于測量。
相比“每天玩手機時間不能太長”,“每天玩手機時間不能超過1個小時”就更容易測量。目標具體、明確,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2、要清楚地說明孩子完成約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沒有完成約定將失去什么
在此過程中,要少說“不”,多說“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約定,可以去看一場電影”,而不要說“如果你沒有完成約定,就不能看電影”。兩個說法意思雖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著積極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就更大。
3、要把約定書面化,并張貼在家里的顯眼處,讓孩子和家長時時刻刻可以看到
當孩子完成了約定,哪怕是階段性的約定時,父母都要及時給與鼓勵。當孩子沒有完成約定,需要承擔的違約責任也絕對要承擔。如果不追究違約責任,約定就沒有絲毫約束力了。
4、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約法三章”的“約”字
在達成約定的過程中,要盡量吸取孩子的意見。千萬不能把“約定”變成父母單方向的“命令”。任何時候,我們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必須建立在無條件的愛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礎上。
否則,無論我們的教育方法或教育內容是多么的正確,對孩子的未來是多么的有價值,都難以最后實現我們教育的期望,對我們的孩子成長構成真正的意義。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