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高一的孩子一般是16歲左右,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這個時候如果孩子過度迷戀游戲,一打起游戲就停不下來了,就會直接不溝通。這讓家長們都為此感到苦惱,一方面擔心孩子影響了學習,另一方面擔心長時間打游戲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沉迷游戲的孩子之所以叛逆不溝通,甚至排斥父母,主要原因有3點:不信任、不理解、推責任。
1、不信任
高中孩子感覺不到父母對自己的信任,是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的主要原因。這個不難理解,當我們發現與我們談話的人,是一個根本就不相信我們的人,試問我們又怎么可能愿意和對方聊下去呢?
孩子之所以發自內心感覺父母不相信自己,還在于家長們對孩子的固有印象和看法,換句話說就是,父母總是用過去的眼光以及固有的觀念來看待當下的孩子。
父母總是持固有的觀念、態度以及看法來定義當下的孩子,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孩子們徹底失去了改變的動力和意愿。
既然你們都不相信我會改變,既然你們已經把“不能吃苦”、“啥事不會干”、“非常懶惰”、“整天沉迷手機游戲”的帽子死死地扣在了我頭上,那我只能破罐子破摔了,這就是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而這也恰恰是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的主要原因,因為信任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基礎,沒有了彼此的信任,溝通便失去了靈魂。
2、不理解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同樣是影響親子溝通的阻礙因素之一。比如說,有一個初中生,對各類游戲都了然于胸,不管是手機版的“吃雞”,還是電腦版的“王者榮耀”、“英雄聯盟”等,他都能夠說得頭頭是道;而且還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游戲主播。
但父母從來不會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更無法理解他的這一夢想,反而覺得玩游戲就是不務正業,以后肯定沒出息!
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或愿望,自然就無法接納孩子的行為,更談不上與孩子的價值觀念同頻,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長期以往,親子間心連心的溝通之橋,早已名存實亡。
3、推責任
很多時候,家長們習慣性把一些已發生的不良后果的責任,全部推給孩子,認為都是孩子的錯。父母沒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只顧著把責任推給孩子,卻忽略了孩子這一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
父母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以及沒有通過親子間良性的溝通和互動,以提升孩子內在的自我認同以及價值感(成就感),才是導致孩子沉迷游戲網絡,并企圖在游戲中尋找自我情感寄托的主要原因。
親子間溝通的不順暢,將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以下難以逆轉的傷害。
孤僻:孩子無法與父母建立和諧、良性的溝通;自然缺乏與人成功交際(交流)的經驗和依據;長期以往,就會發展出自卑、內向、孤僻的心理,導致其更加不愿意走向人群,與人交際;固然就更加依賴于,在虛擬世界中的尋找自我價值和滿足了。
執拗:就是固執任性,不聽從別人的意見的意思。當父母無法與孩子建立有效溝通的渠道,以向其傳遞正確的思維觀念的時候,孩子的思維就會像野草一般,按照自己方式野蠻生長。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執拗的思維將根深蒂固。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啃老族,不管父母怎么勸說,責備,他們依舊不思進取,頹廢度日,為什么?因為他們的思維已經固化了,已經沒辦法在上面播種新的思維了,這不僅是孩子的悲哀,更是為人父母的悲哀。
無情:說到情誼,我們總能想到“促膝長談”“推心置腹”“肝膽相照”,而這一切,都需要用“溝通”來傳遞彼此的真心實意。而當孩子拒絕和父母溝通,自然無法感受以及理解父母內心對自己真正的愛,而沒有愛的輸入,又怎么可能會有愛的輸出呢?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孩子,一旦和父母鬧了一點矛盾之后,竟然能夠狠下心對父母動手的原因了。因此,通過建立親子間有效和諧的溝通,以完善孩子的性格、人格,以及幫助孩子擺脫對手機游戲的依賴,刻不容緩。
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以下非常重要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第一,學會修復親子關系。孩子之所以出現很嚴重的教育問題,就是因為內心和我們已經產生了很大的隔閡,有了很大的矛盾,甚至怨恨。所以我們要學會科學有效的溝通方法,要學會閉嘴,學會聆聽,學會發問引導,學習零極限溝通法。
而要想掌握這些方法,在實踐咨詢的過程當中,我總結出:思維決定心態,心態決定方法。因為很多的家長一味的找方法,但是思維沒有突破,心態沒有調整,所以很多方法一直處于腦袋上知道,但是不知道如何運用,實際生活當中做不到。所以這個過程當中,需要我們去做功課去行動。
第二,提供替代物,轉移注意力。孩子之所以依賴手機,是因為現實生活當中確實沒有什么東西引起他的興趣,給他帶來快樂。所以我們不僅僅是要在言語上去鼓勵孩子,適當的肯定孩子。還要學會給孩子尋找替代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我之前用的一個方法,就是養寵物。
除了養寵物這個方法,家長也要善于捕捉孩子的興趣點,當我們學會和孩子修復關系,漸漸的孩子會開始冒出一些對外面事物感興趣的苗頭,家長要耐心的去引導,比如出去游玩、看電影、爬山、下棋等等,我們引導的時候,不要帶有任何期望,說一次孩子不去沒事的,下一次合適的時候,我們再去跟他溝通,看他愿不愿意。
第三,懺悔自己過去的過錯,化解怨結。孩子一定是父母的鏡子,孩子教育出問題了,那么一定是父母過去有些地方做錯了。比如孩子脾氣很暴躁,那么往往父母在過去往往也是愛發脾氣,愛抱怨的;孩子親情冷漠,頂撞父母,那么父母往往在生活當中也是虧孝的。
很多的父母在沒有真正學習之前,會不以為然,甚至很不服氣,感覺自己各方面做的挺好的,但是請記住:我們以為的好,是我們自認為的好,當我們真正學習了,我們才能夠看清自己。
第四,該收手機的時候就要收手機。如果我們把前面的鋪墊工作都做好,那么孩子的負面情緒就會小很多了,那么我們就要學會樹立原則,敢于收手機。很多家長聽到收手機,感覺太難了,做不到,不現實。
如果我們不去樹立原則,一味地期望修復關系,期望孩子自己懂事,然后孩子自覺控制玩手機時間,這雖然也是可能的,只是這種可能性比較小,而且時間更加漫長,孩子的問題也可能一直拖延,越來越糟糕。
另一方面家庭當中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必須要有原則,不僅僅是在手機方面,金錢等其他方面,也是一樣的,該滿足的堅決不滿足。所以要想把孩子真正教育好,原則遲早是要樹立好的。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