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希望,但日常生活中,總會發生一點小摩擦,甚至逼得有些家長動手,但打在孩子身上,痛在父母身上。
家長和孩子情緒在最激動的時候,打罵孩子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兩人都在憋著一股氣,父母打完了后,自己的情緒宣泄完了,孩子小沒法反抗,對孩子來說,也是不公平的。而且,孩子的情緒容易壓抑,積攢多了,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會造成影響。
怎么忍住不打罵孩子呢?
1、行為上,可以暫時離開現場
如果深呼吸之后,你依然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還是忍不住想要對孩子發火,就先暫時離開現場,去一個自己覺得舒適放松的地方待一會兒,比如家里的書房、臥室、陽臺……等到自己冷靜下來,情緒緩和之后,再回到孩子身邊去,采用更為理智溫和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打罵。
2、情緒上,學會自我放松
當孩子的行為讓你感到憤怒時,可以嘗試做深呼吸,自我放松緩解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后再和孩子溝通,可以坦誠地和孩子交流我們的情緒感受,比如,告訴孩子,“你的行為讓媽媽很生氣,很不開心”,但是要注意,語氣一定要溫和,教育效果才會更好。
3、認知上,明白發火對孩子的巨大傷害
家長發火的時候,孩子心中會充滿恐懼。如果爸媽經常大吼大叫、發脾氣,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傷害,也會表現得很沒有自信,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對其他人發脾氣,性格會比較孤僻、冷漠。在經常發脾氣、不會控制情緒的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往往都難以獲得幸福。
4、批評孩子要降低聲調
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松弛,有利于溝通。低聲批評孩子,而且也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聲責罵孩子,孩子反抗的聲音也不低,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氣,孩子也不服氣。
5、不要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
就事論事,不要隨意發泄對孩子的情緒,不要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比如“就你這樣的能干什么?”“你怎么這么……?”
教育孩子不能一味的批評,父母要看到孩子的優點。孩子犯錯的過程就是改正的過程。你可以每天讓孩子改正一點,只表揚不批評。看看孩子是怎么進步的。或者每天把這些寫下來,有筆標注哪些是進步的,哪些是需要改正的。
對孩子有耐心,要看到他的進步。應該這樣想,幸虧是現在犯錯,我還能教她。如果走入社會再犯錯,只有讓社會去懲罰了。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