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成長中的孩子都是會有著強烈的需求,那就是希望父母對自己不再嘮叨,想要屬于自己的私人空間。對此,我們常常就能看到孩子對大人說話不耐煩的情況,而大人在旁邊無所適從。其實只有我們能夠掌握孩子的心理,也是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
孩子對大人說話不耐煩怎么辦
1、改變說話方式,做個善解人意的家長
很多父母把“家長”角色看得過重,對孩子的言語總是高高在上,認為自己是父母,無論說什么做什么都是為孩子好,那孩子就應該無條件配合。那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肯定也是會出現對大人說話不耐煩的情況。
可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能力,即使是錯誤的,父母也不應該以命令的語氣咄咄逼人,而是應該靜下心聽一聽孩子的想法然后用緩和的語氣與孩子交流,讓孩子了解自己想法行為的不當。每個孩子都希望有個善解人意的家長,理解他們,支持他們。
2、讓孩子學會溝通和等待
當孩子對大人說話不耐煩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冷靜下來,自己想辦法,當孩子急著想要什么的時候,家長不要急著拒絕,而是告訴孩子可以做的事給予,但你必須先學會等待。
學會等待是孩子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東西,孩子想要的東西也需要耐心等待;靜下心來思考如何處理等事情,這樣才能慢慢緩解孩子性格急躁的問題。
3、辨識孩子的“情緒和需求”
當孩子來跟我們交流的時候,他們自己就帶著自己的情緒,有欣喜的,有是期待的,還有憤怒的傷心的情緒等。家長不可以,堅決不可以,直接否定孩子強烈的期待情緒和試一試的需求。
當我們把孩子的情緒和需求辨識出來,并穩穩的接住的時候,良好的溝通才算正式的開始。而這樣的溝通不僅可能輕易的解決問題,也就不會再出現孩子對大人說話不耐煩的情況了。
孩子對大人說話不耐煩的原因
1、與父母進行交流時難以產生共鳴
就比如孩子此次成績有進步,興沖沖地和你分享,本想得到你的鼓勵,可是家長卻說:“驕傲什么,每次都要考好才行。”在比如孩子周末想出去逛一會放松一下,向父母申請出去轉一下,父母說:周末哪能把時間浪費在這上面,好好在家學習才是關鍵。
因為雙方的關注點不一樣,交流產生不了共鳴。就好比兩條平行線,沒有交叉點最終背道而馳。家長朋友來仔細想想,如果你是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應,得到的永遠都是否定,永遠被指責,你會不會失望?還愿不愿意繼續交流?
2、家長的態度和情緒給了孩子不好的感覺
我們跟孩子交流的那個當下,無論說出的語言是什么,我們的態度和我們的情緒,就已經完整的傳遞了孩子。就比如孩子放下書包,正漫不經心的在那翻看妹妹的繪本時,媽媽湊過去特別特別溫柔的問孩子:你打算玩幾分鐘再去寫作業呢?結果孩子跟驚弓之鳥一樣,立馬放下書,呲溜的跑回臥室,連連說著:“我現在就去寫,媽媽,我現在就去寫。”
這時候就因為家長沒有真心的想讓孩子玩會再去寫作業,你的情緒里就帶著催促和譴責。無論你說出的話那個態度多溫柔,孩子都能感受到背后的譴責,她才會立馬去寫作業,甚至孩子會對大人說話表示不耐煩。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