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在大人的道德世界里,偷東西是很嚴重的不良行為,代表一個人的品質敗壞。但是對于一個兒童來說,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缺乏認知,他們更需要的是引導和教育,而不是父母的訓斥和羞辱。面對兒童偷東西的行為,父母應該怎么教育呢?
兒童偷東西應該怎么正確教育
1、你應該第一時間告訴孩子,這個行為是錯誤的,并給他解釋為什么是錯的,為什么不是你的東西不能拿。不過注意,千萬不要用嚴厲的詞語、夸張嚇唬孩子,免得叫孩子成天提心吊膽。
2、其次,家長最好幫孩子換一個角度看看自己的所作所為,讓他想象如果是自己的東西莫名其妙不見了,他要怎么辦。這樣才能觸及孩子的內心,使他理解自己的錯誤。
3、讓孩子歸還物品和錢。如果孩子的東西是在商店或其他人處拿的。事情發生后,父母必須監督孩子歸還物品和道歉,不過要考慮孩子的接受程度,不要強迫孩子,也不能要求他們立刻就去道歉。
但是在道歉后孩子就可以意識到偷東西的性質和相應的后果。讓孩子參與善后這點很重要。一般孩子經歷過一兩次后,就能發現偷竊只會讓朋友生氣、令父母失望,甚至還要他自己付出代價,自然就不再隨意偷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4、不要反應過度。盡管孩子發生了“偷竊”行為,但這并不意味著他變成了小偷。父母應該保持冷靜,想想他為什么這么做?是零花錢不夠,還是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和照顧。這樣分析原因才是一個理智的家長應該做的。
5、給孩子零花錢,引導正確消費。為了防止兒童偷東西,家長一定要合理滿足孩子的購物消費需要,定期給孩子零花錢,引導孩子有計劃花錢,建立好財產意識。
家長發現兒童偷東西后錯誤的做法
1、給孩子貼上“偷”的標簽
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拿回東西,就馬上把孩子的行為定義為“偷”,罵孩子是小偷,似乎孩子做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過激的反應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自尊心都得到了極大的打擊。
2、當著孩子的面和老師或者他人討論
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你當著孩子的面和老師討論孩子拿回東西的事情,孩子會感到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失去了自尊,以后害怕看見老師同學。
兒童偷東西的原因
1、環境影響
兒童是最善于模仿的,家長要反思,在家庭成員里,有沒有人做過類似的事,比如順手拿過什么,這里要提醒一下,孩子并不會主動區分好大人的行為什么是偷什么不是偷。所以,家長要想自己有沒有做過什么事而影響到孩子。
2、心理需要
孩子需要得到關注,從而引發的行為?;蛘吆⒆硬徽_的心態,孩子覺得我就是喜歡,我就想拿,這種情況更要家長重視。
3、錯誤教育
第一次的是最關鍵的,當家長第一次發現孩子的這種行為時,大多都如臨大敵般去對待,但是對于孩子來講可能就是無意識的行為,家長情緒反應過度,但沒有給出相應的重視,反而引起孩子的好奇,對自己的行為重復,就會演變成經常偷東西了。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