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對于人性格的培養和習慣的養成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注重家庭氛圍的培養,尤其是親子關系的培養,只有孩子親近父母,愿意聽父母的話,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所以家長應該弄清楚親子關系的基礎是什么。
親子關系的基礎是什么
溝通是親子關系的基礎。 好在親子溝通是可以學習的,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犯錯不是不可原諒的。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改進,就永遠不晚。家長首先要把孩子當作是一個平等交流的個體。凡事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接納孩子的感受。
那么應該怎么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呢?
1、平時親子溝通的目的是要增進親子之間彼此的了解、默契的培養,隨著長時間的溝通父母不僅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無論是何種方式的溝通,家長與對孩子溝通時要真誠溝通。
2、放低姿態,與孩子站在同一個高度,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對自己的重視,自然愿意與父母親近,愿意認真的聽爸爸媽媽說話,以及做出相應的回應。
3、孩子沒有成年人的閱歷,外界環境中發生的一些事宜以自身之力無法進行排解,孩子就會變得郁悶或者煩惱。這個時候,爸爸媽媽應該給予孩子的是安撫而不是指責,運用“共情”,理解孩子的這種感受,并讓孩子慢慢傾吐出來。
4、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缺點,要對孩子改變身上的缺點充滿信心,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要給予及時的強化,可以給予物質性的獎勵或精神性的鼓勵。因此家長對孩子無條件的信任,是家長和孩子之間溝通和交流的重要基礎。
5、輕松和諧的聊天氛圍永遠是和孩子交流的輔助品。不要一位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命令孩子做些什么,說教、命令等方式,這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感。孩子喜歡有互動性、趣味性強的聊天方式,可以通過娛樂、游戲等方式同時融入一些道理,此時孩子處于比較積極、興奮的狀態,結合教育更能理解并接受。
親子關系不好的影響
家庭關系融洽、親子關系親厚,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有被關愛、被需要的感覺,那么孩子多數會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假如孩子一直在不和諧的親子關系中成長,那么孩子多數會不信任他人,沒有令自己滿意的朋友關系。
如果父母關系不和諧,親子關系淡薄,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認知。尤其是孩子形成自我認知的兒童時期,如果沒有足夠的安全感,他們就不能很好的發展出獨立的自我。他們往往會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重視的。長大以后,比較自卑,對自己沒有自信心。
習慣性被父母控制的孩子,自然也習慣了被父母包辦安排的生活,這會讓孩子缺乏主見,情感上過于依賴家長,凡是重大的人生選擇,最終決定權也通常取決于父母而不是孩子自己,這就是為什么社會上那么多“媽寶男”的出現。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