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每個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都會教給孩子,做事的時候要學會換位思考,要做一個善良的孩子,但是大部分的家長對于孩子過度包辦,讓孩子喪失了很多自身的能力,那么父母保護越多小孩共情能力越差嗎?
父母保護越多小孩共情能力越差嗎
一般情況下過度的保護會讓孩子失去共情能力。孩子的成長無人可以替代,只有自己不斷體驗、不斷試錯才能收獲經驗。當大人擋在孩子前面時,孩子失去的是自信心、獨立性、責任心、創造性等核心能力長成的機會。
但我們希望孩子成功,卻常常忘記一個事實:家長包辦越多,孩子能力會越差。別等孩子長大了,總是埋怨孩子,說他們沒有責任感,在家啥都不做,不懂得幫爸媽分擔家務。也別指責孩子太自私,總想著自己,不知道體諒父母的良苦用心。
孩子的共情能力怎么培養
1、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情緒”觀念
想讓孩子理解別人的情緒,就要先學會表達和接受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切實明白什么是開心、難過、傷心和失望等。當孩子了解了這些情緒和情緒背后給他帶來的感受,他也就可以慢慢學著理解別人了。
2、做“心智化”的父母,與孩子“共情互動”
心理學中的心智化指的是理解表面行為背后的心理狀態的能力,這種理解可以針對自己,也可以針對他人。要想讓孩子具有極佳的共情能力,父母首先就要做“心智化”的父母,家長首先能充分理解孩子的行為,做到換位思考,才能與孩子形成共情能力的互動練習。
其次,家長要引導孩子進行自我觀察,對自己有個初步的認識,再引導他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多想想“如果我是父母,我該怎么辦”,以此來不斷強化孩子的共情能力。如此不僅能讓親子關系更融洽,也是孩子掌握共情能力的開端。
3、創造共情的機會
我們可以給孩子多提供一些優秀的繪本,在和孩子進行親子閱讀的時候,也可以問問孩子:書上的主人公經歷這件事情,你覺得它是怎么想的?它有什么感覺?鼓勵孩子從書中各個角色的角度思考。當我們和孩子一起討論的時候,孩子們也會從其他人的思維中學到很多。
4、學會換位思考
孩子在大概3歲左右,共情能力開始萌芽。父母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多去引導。孩子犯錯了,去引導孩子產生共情:你和欺負了其他小朋友,別人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如果別人也這樣對待你,你會開心嗎?經過長時間的引導,孩子們就會逐漸學會共情,體會他人感受。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