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所以當孩子情緒糟糕的時候其實是最考驗家長的時候。那么孩子情緒糟糕時父母怎樣做呢?
孩子情緒糟糕時父母怎樣做
1.共情是我們進行親子溝通的基礎
每個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同,我們做家長的應該主動去幫孩子盡可能地表達出他們內心的微妙變化,多使用“你看起來感覺如何”“你如何了,是嗎?”這兩個句式,幫助孩子去感受到自己細微復雜的情緒和感受。
2.家長自己也要學會吐露心聲
無論是孩子的情緒問題,還是家長的情緒問題,我們都愿意堅信那是一個短期的過程,所以當我們現在有勇氣去回顧某些情緒片段時,其實就是在釋放一個積極的信號,去告訴孩子我們的情緒都是暫時的,之后都有機會得到改善。
尤其是面對嫉妒、恐懼等難纏的負面情緒,我們可以講講我們如何克服出門怕黑,如何對短期的、暫時的情緒予以回擊。我們做過的努力,能夠孩子帶來更強的信心,帶領他們走出情緒的陷阱。
3.幫助孩子找到快樂
當人們感到沮喪時,往往會對過去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如果你的兒子處在青少年時期,那么他仍然處在摸索階段,確定究竟是什么東西給他帶來了快樂。
父母應該試著協助孩子找到讓他快樂的東西,舉例來說,像是電影、滑板或是電玩游戲,縱使父母可能不了解或不欣賞這些東西,但這些卻可能為孩子創造一個正向的記憶,并在孩子沉浸于沮喪的情緒時,帶給他一絲的幸福和希望。
孩子情緒糟糕時父母不能怎樣做
1.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簽
“你這個壞孩子,為什么這么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簽”,會輕而易舉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2.回力球效應
“你再鬧??!干脆把我氣死好了!”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后“發脾氣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3.歸咎他人
“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4.以暴制暴
“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采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5.當孩子情緒的奴隸
“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