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有很多家長發(fā)現(xiàn)自家孩子,容易哭也容易笑,生氣的時候還特別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不知道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其實這是孩子處于情緒敏感期,那么孩子處于情緒敏感期怎么辦呢?
孩子處于情緒敏感期怎么辦
1、孩子需要理解更豐富的情感
在三歲前的嬰兒時期,孩子的世界其實是以家庭為中心的。這個世界中,有愛他關心他的家人,沒有壓力和規(guī)則。再加上寶寶的自我中心。他們能感知到的情緒還比較簡單,比如單純的憤怒、快樂等等。
然而四歲后,孩子的世界在慢慢擴大,因此就有機會體驗更多的情感。比如去幼兒園時對家人的不舍,比如遇到挫折時的沮喪,做錯事時的懊惱等。這時的敏感,恰恰是為了更好地體驗。
2、教會孩子學會觀察
教孩子觀察身邊的事物,引導孩子從不同方面去思考和觀察身邊的事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每一個事物都是全方位的,立體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都會有不同的結論。
有這樣一段話:老和尚問小和尚“如果你往前走一步是死,往后退一步是亡,你怎么辦?”小和尚毫不猶豫的說“我往旁邊去。”在生活中,孩子遇到的事情都不是什么大事,當孩子進退兩難的時候,家長就要適時地站出來幫助孩子換一種思維方式,讓孩子從進退兩難的境遇里走出來,換一種思維去思考同一件事,事情的結果會大有不同。
3、解事情的經(jīng)過,幫助孩子換角度看問題
當孩子抓住現(xiàn)實的結果不放的時候,做父母的可以引導他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現(xiàn)實。直觀的告訴孩子,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結局已經(jīng)確定了就無法在改變了,但是我們看待結果的態(tài)度是可以改變的。
4、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肯定
所以在面對孩子情緒起伏不定的時候,家長要做的是給孩子以慰問,然后,給孩子足夠安全感的信任,讓孩子知道無論我發(fā)生了什么,總會有父母站在我身后為我遮風擋雨。
5、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腦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脾氣時因為啟動了杏仁核的大腦區(qū)域,此時負責思考的前額外會被關閉,因此沒法理性思考。如果是孩子的會這兩區(qū)域都沒發(fā)育完全所以才造成完全不能控制情緒。
所以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后要先等孩子冷靜下后再來處理事情或說道理。如果是反向處理,反而會刺激孩子的情緒波動無法平復。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