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很多一年級學生在做數學題時,總是被題目困住,即使每個字都認識,但因為理解能力差,而無從下手,這讓家長很著急。這時如果非逼著他學習數學,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很容易引起不良后果,導致孩子的學習能力持續降低。
一年級數學理解能力差怎么辦
1、注重基礎
學數學和修房子是一樣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打好基礎,根基不牢固,又怎么能繼續往上修呢?所以,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不要看一些基礎知識過于簡單就忽略它們,更不要太高估自己,直接去挑戰最有難度的。孩子要循序漸進,切不可一步登天。
2、培養孩子的運算能力
運算能力的提高從根本上說是要弄懂“算理”,所以孩子就要把握運算的方向、途徑和程序,一步一步仔細完成,使得運算能力一步一步地得到提高。
如果孩子有類似跳步的現象應及時改正,否則,久而久之會有一種畏難心理,還沒有開始解題就已經擔心自己會做錯,結果這樣就會錯得越多。
3、別吝嗇你的表揚
表揚的作用絕對超乎想象,很多小孩,剛開始,都討厭數學,覺得它好難,但當他有一點成績,得到家長的表揚,就會看到他在數學學習上的突飛猛進。每個人都喜歡聽到別人的贊揚,尤其是孩子,哪怕一點點的進步。孩子一年級數學理解能力差,那么如果晚上的數學作業做快了1分鐘,就應該進行表揚,提高他的動力。
4、數學語言具體化
在數學學習中,很多問題都來源于生活。在閱讀理解數學題目時,可以先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們創設一些生活情境。比如最為抽象的“圖文算式”,可以結合生活中的情景,將抽象的算式生活化。
講故事能較好地幫助一年級孩子擺脫被動的學習方式,向主動學習方式進階。講故事的能力將很大程度。影響之后孩子對組合雜題類型的理解與拓展。
一年級數學理解能力差的表現
1、會數數,不知道按數取物
家長只知道教孩子唱數,卻沒有把數的具體含義教給孩子,可能家長認為,大一點了,自然就知道了。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要知道孩子在接觸數的時候,也是形成數感很重要的時期。讓孩子理解數的具體概念,比如五個手指,一個蘋果等,能培養孩子的數感。
2、聽的懂,不會做
孩子反饋上課時候,能聽懂老師在講什么,老師講題,也能理解,也知道怎么做,可一旦自己獨立去做作業、考試的時候,卻又什么都不會做了。這是因為孩子數學理解能力差,沒有主動思考的習慣,也沒有形成獨立思考能力,遇到問題,需要有人幫他思考。
有的孩子因為不喜歡和別人交流,在幼兒園里也感覺不到周圍人的喜歡,變得越來越孤僻,漸漸的就會產生一些不好的情緒。如果這種情緒不能及時發泄出來的話,會讓孩子對幼兒園生活產生一種抵觸的心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特別抵觸上幼兒園怎么辦
1、換個方式向孩子表達關心
在接孩子放學的路上或是回到家時,要和孩子一起回憶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如:今天你快樂嗎?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嗎?你有什么作品嗎?今天和大家玩得高興嗎?這類的問題讓他們有傾談的欲望,有表達的意愿,這樣會讓他們對自己身邊的事有所感觸,并且會對自己的幼兒園的生活有所期待。
2、尊重孩子暫時的情緒
有的孩子特別抵觸上幼兒園,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情緒,不能沒有了解任何的情況下,就胡亂的指責孩子。這會讓小孩在心情上更加陰暗,同時也會懼怕家長,不再愿意將自己的心情暴露。孩子有了情緒家長要學會尊重與接納,然后再跟他們溝通不想上幼兒園的原因。
孩子特別抵觸上幼兒園的原因
孩子的逆反心理嚴重,通過發泄對幼兒園生活的不滿來反抗家庭。他們的年齡越大,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越來越強烈。有的父母和老師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好問行為,表現得十分不耐煩,簡單粗暴地回答小孩的問題。小孩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對父母的反抗經過多次嘗試發現作用甚微,于是就會把自己不滿的情緒轉移到老師身上。
老師忽視或冷淡孩子,孩子通過抵觸來引起老師注意。孩子在學校里除了學業的優秀能給他帶來成就感外,老師的關注與重視是他最大的心理滿足。有的小孩經常碰到上課時老師不給他提問,自己鼓足勇氣與老師講話時,老師也是一副漠不關心的表情。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就通過抵觸老師的方式來實現。
孩子不服從老師管教怎么辦
家長針對這部分孩子,可以跟孩子跟講清楚,或者平時家庭里面不要去溺愛他,太以他們為中心這樣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傷害。要多跟孩子講一些道理,讓孩子知道到了教室到了學校,真正的行為習慣應該是怎么樣,要是遇到困難要怎么去做,要跟孩子多教導多講解,讓小孩明白要怎么做。
家長一定要樹立自己的正確的觀點,跟孩子講清楚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而且每天有時間就要重復的講,不要怕重復。像在學校等公共場合,我們不但要自己舒服,還要照顧別人的感受,因為那不是家里,讓孩子能夠明白家跟外面不一樣,家長要多做示范讓孩子明白。
要給孩子辯解和傾述的機會。有的家長一聽說小孩被老師批評了,就責罵自己的孩子肯定是不好好學習了。這種不給他們辯護機會的教育是非常錯誤的,家長需要讓孩子把情緒發出來,學會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感受,安撫小孩的情緒,再對事情進行研究分析,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才三歲脾氣都特別的不好,但是如果孩子總喜歡發脾氣,肯定是有一些原因存在的,家長不要一味的去說教孩子,應首先了解三歲小孩愛發脾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再教會孩子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
三歲小孩愛發脾氣是什么原因
1、自己有生活原則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會形成獨立思考意識,有自己的生活原則。比如:寶寶愛吃蛋白,家長非讓娃吃蛋黃;寶寶喜歡橫著擺積木,家長告訴娃豎著擺才對等等問題,都會打破寶寶自己的生活原則,他會感覺被管束沒有自由的生活空間,平時就容易和父母發生沖突,喜歡發脾氣來向父母抗議。
所以家長生活中要尊重寶寶的選擇,只要不是什么壞事,讓娃隨著自己的心意來做就可以了。
2、缺乏安全感
人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外,還有對于安全的需求。對于年幼的寶寶來說,如果被家長忽視了,這會讓他們很沒有安全感,他們會不安甚至感到恐懼,他們忍不住發脾氣以此來發泄心中的負面情緒。
3、被挫折所困
寶寶有著天生的求知欲,從出生就開始不斷地學習。這一過程中寶寶難免會出錯,他們也會感到焦慮、羞辱,積聚到一定程度就以憤怒的形式爆發出來。
三歲小孩愛發脾氣怎么辦
1、幫孩子查找發脾氣的原因
孩子生氣背后一定是有某種原因,可能他并不是真的要發脾氣,只是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方式而已,尤其是孩子年紀小,自控能力不如成年人,很難規范自己的行為,因此,在寶寶發脾氣的時候,家長不要自己猜測,而是與孩子溝通,找出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不管孩子發脾氣是合理還是不合理的,都應該讓孩子指導隨意發脾氣的做法是錯誤的,如果孩子能夠停止發脾氣,家長應該及時表揚孩子,并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發泄方式,教會孩子多學會表達,并且家長要多給孩子關心和耐心傾聽。
2、適當夸贊
平時盡量不要總是批評孩子,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支持,尤其在生活或者學習上遇到一些阻礙后,可以多說一些鼓勵的話來激勵他們。往往在多多稱贊和鼓勵之后,就能夠讓孩子更好的克制自己的情緒。
3、樹立榜樣
都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經常發脾氣,家長也要進行自我檢討。而且平時要給他們塑造一個良好的榜樣,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亂發脾氣,也不要隨便生氣和詛咒他人,防止孩子有樣學樣。
四歲半孩子脾氣暴躁怎么辦?家里有個脾氣暴躁的孩子, 從小就各種不配合, 擱誰家都讓人發愁。 但別這么悲觀, 別一提起來就很絕望的樣子, 要樂觀一點,端正態度, 把孩子每一次發脾氣 都看成是你絕佳的教育機會, 然后對癥下藥。
四歲半孩子脾氣暴躁怎么辦
1、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情緒、發泄情緒的方式。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為孩子的閱歷尚淺,甚至不懂得如何用自己的肢體表達自己的憤怒,孩子生氣時嗷嗷大叫,動手打人的現象就是我們口中的“暴躁”,這該怎么辦?
首先家長千萬不要無視他,你的無視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孩子發脾氣哭鬧都是向你傳達他的情緒,只是方法不對。此時家長應該找一個房間與他單獨相處,讓他繼續釋放他的情緒,你要做到的是時刻觀察他的行為,以防他動作過大傷害到他自己,不玩手機讓他明白你很重視他。
不要讓太多人圍觀孩子,以防助長孩子“表演情緒,博得更多同情”的心理。
2、設定環境,引領小孩發展自己能力。帶著孩子跟大人學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先從簡單的片段開始,不時設定孩子能夠達到的目標,讓他增加耐心,感受自己的能力。贊美他們的努力,但是別空洞的亂夸一氣,讓孩子為自己能做的事感到具體、不斷升級的自豪。
3、積極關注孩子。養成良好的溫和的互動習慣,讓孩子總是感覺會得到積極的態度,比如爸爸媽媽獎勵的言語、真誠的關注和務實的贊美。大人首先不要心情好的時候耐心溫和,心情差的時候暴躁嚴厲。本來孩子還指望你幫他平復呢,結果你比他脾氣還大,就完蛋了。
4、學會認識情緒。所有的情緒都是正常的,是允許被發泄的,但是家長要教會孩子正確地認識情緒,讓孩子了解到,憤怒也是一種有益的情緒,因為它讓我們知道有些事情不對勁兒了,需要做出改變,而這種改變的過程就是情緒管理的一個重要過程。
孩子發脾氣,很正常,千萬不要覺得,孩子發脾氣就是自己的失敗!保持冷靜耐心是很重要,但偶爾吼了孩子,也沒關系,只要后續跟孩子說清楚道歉,不經常吼就可以啦!畢竟,情緒管理是一輩子的修行~~為了孩子,努力學著情緒管理吧!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所作為,但是當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相處不好的時候,或者是在學校當中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就會打消孩子對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是會導致孩子厭學,那么對于幼兒園孩子被老師批評后厭學怎么辦呢?
幼兒園孩子被老師批評后厭學怎么辦
1、安撫好孩子激動的情緒
哭鬧的孩子是講不通道理的,因為在孩子情緒上頭的時候我們很多話孩子是聽不進去的,在這個時候父母們還一直強調不能不去上學,這樣只會讓孩子對此越來越反抗。所以,不管我們接下來要怎么做,首先就要將孩子這種極端的情緒緩和下來。
我們可以先找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亦或者是先順從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激動的情緒從矛盾的漩渦之中出來。當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之后,他們才能保持好正常的理智而不是被激動的情緒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想法,這樣孩子在接下來的交談和教育中才能保持正確思考的能力。
2、父母學會給孩子做積極引導
如果幼兒園孩子被老師批評后,出現厭學情緒的時候,父母一定要能夠做積極引導,畢竟在父母的心中孩子繼續上學才是最終目的。不可否認的是,在很多學校教育過程當中,有的老師批評孩子可能沒有注意教育方式,有時候語氣過重或者當著同學的面批評,這會讓孩子認為傷了自尊心。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不要跟著孩子一起情緒化。更不要當著孩子面說老師的缺點,這只能強化孩子對老師的負面情緒。父母學會淡化老師的批評,強化老師批評教育的目的,幫助孩子轉變心態,要讓孩子清楚老師對他的教育是正面和積極的,希望的結果是好的。
3、讓孩子能夠真正地認識自己
人在遇到否定的東西的時候常常就會進行自我保護,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將自己一些不好的行為合理化,把自己想象成是受害的一方。然而,孩子在課堂中違反紀律,這本身就是一件錯誤的事情,而家長們就需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也是有錯誤的地方的,是需要接受批評的,概要知錯能改。
4、讓孩子理解老師
無論出于哪個成長階段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離不開學校的教育。作為老師,對孩子的批評是在所難免的,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有些老師的批評有一定主觀色彩的,但大部分老師對孩子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夠有好的表現。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能夠使孩子正確面對老師的批評,讓孩子明白老師批評的初衷。
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會得到老師的反映,說自家孩子在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愛說話搗亂課堂秩序,如果孩子總是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并幫助建立課堂應遵守的規則,那么幼兒園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辦呢?
幼兒園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辦
1、賦予任務或挑戰
孩子們經常很難集中注意力,但是當他們被賦予一項他們認為具有挑戰性或艱難性的任務時,有可能會激起他們的好勝心,嘗試去完成。
如果發現孩子經常走神,可以適當的給孩子設置一些小任務,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任務上,而不是覺得學習是沉悶的、是遙遙無期的。當孩子完成任務和挑戰時,要即時給孩子鼓勵,比如認真學習30分鐘后,可以休息10分鐘;回答對問題可以有一個小紅花;考試有較大進步可以答應孩子去游樂園等等。
2、正確對待孩子
如果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心里需求,家長們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好的關愛,盡量來滿足他,但是前提,要告訴孩子,一定要上課好好學習,保持好的注意力,并且做到集中,改變孩子原有的觀念,堅持下去,就能夠看到成果。
3、鼓勵孩子好的行為
適當采用一些獎勵機制,激勵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形成一定的注意力。如,孩子喜歡去戶外玩,你可以給孩子制訂一個小計劃,讓孩子坐下來畫一幅畫,畫完了就可以帶他出去玩。孩子有了目標激勵,就會集中注意,完成家長布置的任務。只要堅持,過一段時間,孩子自然就能集中注意了。
幼兒園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
1、容易分心
這類孩子通常表現為身體在固定的位置,但是思想早已經跑偏了。比如,身體被某些物體輕輕碰了一下,立刻就去關注;身邊空調的風速調整了大小,也要扭頭看一看。這種不離開座位而導致的分心表現,大多是由觸覺系統失調所引發的。
2、不聽從老師的指令
不能遵守課堂紀律。過度活躍,情緒反應比別的孩子強烈,容易激動,并且很長時間平靜不下來。
3、經常弄丟東西
丟學習、生活用品(例如玩具,鉛筆,書本或其它學習用具);經常忘事(上學校時丟三落四,忘記分配的任務)。
對于父母而言,永遠都希望能給孩子自己所能提供的最好的,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學習教育上,當寶寶開始上幼兒園后,如果能有機會給孩子轉一個更好的,家長也會心動的,就是不清楚幼兒園大班轉學對孩子影響嗎?
幼兒園大班轉學對孩子影響嗎
幼兒園幼兒園大班轉學對孩子有影響,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如果家長不是必須給孩子轉學的話最好不要給孩子轉學。
1、對新環境不適應
孩子在目前的幼兒園已經對小朋友和老師很熟悉了,對教學模式也適應了,如果給孩子換一個新的環境、一個新的班集體,孩子孩需要在重新認識小朋友,熟悉老師,適應老師的教學模式,對六歲的孩子而言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孩子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大班相當于學前班,學習任務重,馬上面臨升小學,心理也會有一定的壓力,所以大班不建議孩子換幼兒園。
2、孩子可能會產生抵觸感
每個家長應該都忘不了第一天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孩子那努力反抗不愿意進去的樣子吧,甚至剛開始上幼兒園的很長一段時間孩子都是這個狀態。現在孩子好不容易接受了目前的幼兒園,如果貿然給孩子轉學,孩子對新幼兒園又會有一段很長時間的抵觸之情。
孩子在目前的學校跟老師同學都已經很熟悉了,貿然轉學孩子孩需要重新去結交朋友,建立新的社交關系,孩子可能會感到沒有安全感。
幼兒園大班轉學的注意事項
1、考查好新的幼兒園的情況
如果必須換幼兒園不求換更好,但一定至少跟之前幼兒園差不多,適合自己的孩子情況。我女兒之前就是,因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接送,中班下學期上大班前從城里幼兒園轉回了鎮上幼兒園,結果發現城里和鎮上的幼兒園教育質量和師資差別太大了!
女兒之前開朗大方班上班上有需要表演節目老師第一個選她,回到老家后,班上的孩子太多,老師根本沒有精力管的面面俱到,只要不出安全問題就夠了,現在女兒明顯沒有以前活潑了,總是悶悶不樂的。
2、提前帶孩子熟悉環境
讓孩子提前熟悉環境,給孩子一個緩沖的時間。可以在準備送孩子入學前就帶著孩子去新學校看一看,讓孩子熟悉一下環境。回去后也可以跟孩子多說幾遍,這就是你今后的學校了,給孩子一些心理準備,減少抗拒。
3、多鼓勵孩子
家長在家要多夸獎孩子,對孩子說相信他在新的幼兒園能很快的結交到新朋友的,每天孩子放學回來也要多跟孩子聊聊在幼兒園的表現,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嗎,都跟哪些小朋友一起玩了,鼓勵孩子多跟別的小朋友接觸。
4、和老師溝通
可以跟老師講一下孩子的基本情況,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讓老師對孩子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之后每天接送孩子放學的時候家長也要跟老師了解一下孩子在幼兒園每天的狀態,有沒有什么表現,注意孩子轉學初期有沒有哪些不適應的地方。
對于孩子而言,幼兒園大班轉學就是剛剛認識才熟悉不就的小伙伴就要被迫分離,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一群陌生的小朋友。要說“幼兒園大班轉學對孩子影響嗎”那肯定是有影響的,如果必須要給孩子轉學,那家長一定要關注好孩子的狀態表現,幫助孩子渡過不適應階段。
其實不只是十幾歲的孩子有叛逆期,就是四歲半的小孩子也是有叛逆期的,但是孩子在叛逆期的表現皆有所不同,所以就需要家長對其有正確地引導模式,這樣才能讓孩子避免犯一些錯誤,那么四歲半孩子叛逆期的表現有什么呢?
四歲半孩子叛逆期的表現
1、脾氣暴躁,四歲半地孩子在叛逆期的時候,遇到事情會比較任性,想要做的事情或者想要的東西一旦無法被滿足,就容易發脾氣,會通過哭鬧等的方式進行對抗。
2、調皮多動,這個階段的四歲半的孩子多表現為調皮多動,注意力不集中,難以久坐,小動作多。
3、自我意識強,總是要和大人對著干,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4、以自我為中心,不喜歡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或其他好吃的東西,還會經常性和父母唱反調,家長不讓干的事情孩子越要做。
5、在家里摔東西、拆玩具、在家具和墻壁上亂寫亂畫、撕書、故意把東西丟得滿地都是,當家長去批評孩子時,孩子不僅不聽,還出現打人、踢人、吐口水等攻擊性行為。
四歲半孩子叛逆期怎么教育
1、轉移其注意力
一定要多給孩子鼓勵、支持和陪伴,尤其是當孩子出現叛逆的表現時,可以帶孩子出去走一走、逛一逛、玩游戲或者吃美食,讓孩子安靜下來,同時讓孩子轉移注意力,才能讓孩子更加平穩的走出叛逆的問題。
2、尊重孩子
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就算孩子現在才四歲半也是需要的,而且這樣的話,家長朋友們不能只表達對孩子的不滿,還要讓孩子有表達和解釋的時間,然后讓孩子自己說清楚這件事的理由,這樣的話是可以防止家長朋友們冤枉孩子。
3、無條件的愛,給足安全感
當我們給四歲半孩子無條件的愛時,不要因為他表現好就偏愛,表現不好就冷漠時,孩子就能感受到充足的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很少會去“向外要”,用不當的行為引起父母的關注,他會專注于自我探索。
孩子的叛逆期,同樣需要父母的接納,我們要接納并配合他“長大感”的心理訴求,尊重他的想法,平等的溝通,才會收到更好地效果。
孩子的成長是離不開家長的陪伴的,但是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工作的原因,就會讓孩子的爺爺奶奶來照顧,這樣孩子逐漸就成了留守兒童,那么三歲之前陪伴孩子很重要嗎?
三歲之前陪伴孩子很重要嗎
三歲之前陪伴孩子很重要。有研究證明:孩子三歲前父母的陪伴尤為重要。因為三歲前的孩子,是心理建設和身體成長的關鍵期,這一階段父母給孩子都陪伴是多是少,直接影響孩子健全的性格。
孩子三歲前,父母沒陪著他一起睡,孩子越長大心理方面的缺憾越明顯,彷徨、害怕等情緒,就會表現出來。可能他變得黏人、膽小、患得患失等等。
三歲之前如何有效陪伴孩子
1、和孩子一起講故事
睡前也是增強孩子記憶力的黃金時期,而媽媽和孩子一起講故事,就是最好幫助孩子增強記憶力,豐富想象力,儲存知識量的有效途徑。
但是家長要記住,要講故事,而不是讀故事,講故事更生動,更形象,更讓孩子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可以加深理解,讓記憶力更長久。
2、讓陪伴變得更有意義
家長在陪同三歲之前的孩子時,也并不是只陪著孩子玩耍,這時目的是要讓孩子在玩耍中學會生活的技能以及學會情感、語言的表達,讓這個玩耍變得更加有意義,也讓家長的陪伴更具有實際作用。
可以陪著孩子一起過家家,一起組裝玩具,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鍛煉了手眼的協調能力,也能從內心感知父母的愛和自己的地位。這些都會在孩子的內心建立深刻的記憶,幫助孩子在人格和性格上更加優秀,具有較高的情商。
3、和諧、愉快的家庭氣氛
和諧的家庭氛圍,情緒穩定、懂得接納的父母,這時候三歲之前的孩子最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專注力也會比其他的孩子高。
在這樣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孩子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受到的環境是安全的,觀察到的世界是友好的,這樣孩子的心也是開放友好和踏實的,也是家長有效陪伴孩子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