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厭學的孩子一般都是覺得學習沒啥用,覺得學習很苦,提不起學習的動力,一是可以帶她去比較窮苦的地方旅游,體會那種為了生活奔波勞碌的人是如何生活的,讓他體會沒有知識靠苦力生活的人多辛苦!
孩子不好好讀書就帶他去這四個地方
帶他們到公共汽車站去看看!去看看這里奔波的人帶著什么樣的面容,穿著什么樣的衣服,說著什么樣的話,抽著什么樣的煙……
再帶他們到火車站去看看:去看看這里的人有著什么樣的神情,去看看這里的人都是要奔赴哪個地方,要帶著多少行李,要經歷怎樣的周轉……
然后再去高鐵站看看:看看這里的人拿著什么東西,看看這里的人是什么樣的表情,看看這里的人互相討論時談的是什么……
最后,再帶他們去機場看看!看看這里來來往往的人走路時是什么樣的姿態,看看這里的人是什么樣的衣著打扮,看看這里的人在公共場合是什么樣的素質……
在看過了這四種不同的地方后,問問孩子:將來,你想成為他們中的哪類人?
如果你想忍受汽車站的嘈雜和擁擠,那大可以放任自己的天性,在想玩耍的時候就去盡情地享樂;
但如果你想成為在飛機場里見到的那些大哥哥大姐姐,那就勤勤懇懇地做好自己的任務,在每一個想要放棄的時候再堅持一下!
最終,生活會回報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和幸福!
家長的哪些行為使孩子更加厭學
其一,由于當前很多家庭,隨著社會環境和周圍圈子的影響,“課外輔導班”成了望子成龍的救命稻草。孩子在學校的功課與輔導班的內容,雙重壓力下,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和放松的機會,讓愛讀書和不愛讀書的孩子,精神和身體上都倍感壓迫。造成了“學習很辛苦”的心理狀態,久而久之,開始不想讀書。
其二,“你看誰誰誰家的孩子,學習多好,你看你,什么都不行……”,這樣的話語,我想,也有不少家長在生氣的時候,會說出這樣類似的話。然而,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這勢必會在孩子心理上造成逆反和陰影,本來就脆弱的心靈,就會本能的選擇放棄:反正自己學不好,也比不上誰誰誰家的孩子……
其三,很多父母家長,在孩子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為孩子的小升初、中高考開始焦慮;在小學的時候,就開始揠苗助長,希望孩子能夠快人一步,家長單方面的認為,為了孩子將來能夠適應社會,所以,要求孩子這么學、那么學。而忽略了孩子天生俱有的興趣愛好,在孩子的興趣長期得不到支持和培養時,孩子的小心靈,是得不到放飛的。一直處于壓制狀態,讀書學習也不會用心。
孩子不想讀書,家長如何引導
了解原因
首先要了解清楚孩子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看孩子是與同學相處的不愉快了,還是學習跟不上太吃力,或者只是單純的作業太多,讓孩子感到疲憊。只有弄清楚了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父母才能對癥下藥,好好的開解孩子,重新激發孩子的上學興趣。當然,在這期間,父母可以給孩子請個假,一周也行,或者半個月也行,視具體情況而定,讓孩子好好調整一下心情,然后再在孩子重新返校前給孩子買點學習用品,比如孩子很喜歡的書包,讓孩子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當然,選擇書包時,除了要看外觀,最重要的還是三個方面,肩帶、拉鏈與分隔設計,只有這3點都合理,才算是一個好的書包。
不要打罵
切忌孩子一說出來不想上學,父母就開始動手,或者把孩子批評的一無是處,要知道父母這樣做不僅會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讓孩子徹底失去與父母交流的欲望,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對上學這件事越來越厭惡,所以父母面對這種情況一定要先保證自己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
理解孩子的壓力
就像上班一樣,大人偶爾也會產生不用上班就好了的想法,更何況孩子呢,再說現在學習任務大都很重,所以父母更要理解孩子,與孩子談話時,盡量與孩子站在一個平等的角度上,不要一味指責孩子,而是應該正確引導,告訴孩子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學習不是為了任何人,而是為了孩子自己將來能更加輕松優秀。
與老師交流
除此以外,光聽孩子的一面之詞是不行的,因為孩子可能會隱瞞一些事情,所以父母不妨與孩子的老師交流一下,看孩子是否在學校中遇到了什么事情,只有徹底打開孩子的心結,才能讓孩子重燃學習的熱情。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還是父母平常要與孩子多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變化,然后正確應對。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