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當孩子拿了別人東西的時候,就應該教育他主動的把東西還給別人,以后再也不要去拿別人的東西,因為這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同時讓他認為自己這種行為會給大家帶來傷害,只有這樣平時生活中給他帶來一生示范的作用,才能讓孩子在教育方面有良好主動的發展方向,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小孩拿別人的東西如何教育
1、我們首先要讓孩子建立物品歸屬權的概念。父母要明確的告訴孩子這個東西是屬于誰的,誰就是東西的主人,其他的人對這個物品并沒有擁有或者使用的權利。
未經主人允許把東西拿走了這種做法就是不尊重他人、不禮貌、不誠實的表現。通過不斷的溝通教育,讓他們逐步建立一種物品歸屬權的概念。
2、通過實際的溝通示范讓孩子學會與他人溝通。家長可以教授孩子具體的與他人溝通獲取使用物品的方法。
讓孩子學習在拿別人東西之前首先征求對方的意見,比如可以讓他先詢問物品主人是否可以讓自己拿走。
并且,家長在孩子被拒絕的時候可給予一定的解釋和安慰,幫助和疏導;讓孩子逐步學會心理調節,降低期望值。
引導孩子當一樣東西得不到的時候,也不要太過的悲傷或難受。這樣既能夠一定程度滿足孩子的愿望,也可以提高他的交際能力。
3、別人借給你的東西始終是別人的,借的東西就一定要歸還,損害了要賠償。
作為家長,要明確的告訴孩子借了別人的東西一定要歸還。這樣才能讓孩子有良好的養成習慣,建立良好的品格。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要及時的糾正,并帶孩子進行道歉和改正,讓孩子第一時間認識到自己所犯錯誤的嚴重性,從而改掉這個錯誤。
孩子為什么會拿別人的東西
缺乏選擇權的影響
在許多家庭中,父母往往會為孩子做出所有的選擇,從衣服到玩具,甚至是食物,幾乎沒有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這樣的做法雖然出于愛,但卻可能導致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依賴感。他們習慣了父母的決定,而在面對其他孩子時,他們可能會因為缺乏選擇能力而選擇通過拿別人的東西來填補自己的空缺。
對物品價值的認知不足
孩子的認知能力尚在發展階段,他們對物品的價值、所有權的理解往往比較模糊。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借用”和“拿走”的區別。在他們眼中,看到喜歡的東西,出于好奇和渴望,便可能直接去拿,而不考慮這是否侵犯了他人的權利。
尋求關注和認同
有些孩子可能會通過拿別人的東西來引起他人的注意,尤其是在他們感到孤獨或缺乏認同感時。這樣的行為可能是他們在尋求同伴的關注,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融入集體或獲得他人的認可。
模仿行為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常常通過模仿來學習行為。如果孩子身邊的同伴或成年人有拿東西的行為,他們可能會不自覺地模仿這種行為,而沒有意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尤其是在沒有得到及時糾正的情況下,這種行為會逐漸形成習慣。
如何建立孩子的物權意識
首先,“物權意識”無需刻意培養,它是伴隨著孩子自我意識萌芽自然到來的天性,比如兩三歲的孩子,開始不允許別人拿他的玩具,不允許別人奪走他正在吃的東西,表現的非常“自私”,不愿意分享。
其實這些現象,表明孩子開始自覺地捍衛“我的”東西。
此時,只要家長不干預,不否定孩子的行為,充分尊重孩子的物權,不強迫孩子分享。孩子就能自然發展出良好的物權意識,再大一點,就能理解,自己也不可以不經允許隨便動別人的東西。
其實除了“物權意識”,還有“專注力”、“大小便控制力”都是孩子天然就具備的能力,只要相應的生理基礎發育到位,都會實現,全都不需要人為訓練和培養,家長要做的,是順應孩子的發育規律,不焦慮,不打擾。充分理解孩子的需求,然后做好相應的“輔助工作”,盡可能多、盡可能快的滿足孩子。讓孩子在一個身心舒展放松的環境中,按照自己的節奏發育、發展,自在綻放生命靈性。
允許孩子活出自己本來的樣子,是家長能夠給予孩子的,最貴重的禮物。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