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手機作為生活所必須的,讓孩子接觸手機是很正常的。但是萬事皆有個度,如果孩子有游戲沉迷的情況,那就要由家長介入,加以制止。
小學生該不該玩手機
這問題有兩面性。
一方面,如果是上課時間,小學生不應該玩手機,課堂本身要求嚴肅認真,上課玩手機容易吸引其他小朋友注意從而擾亂課堂紀律,且有些不自覺的學生自控能力差,會對手機游戲上癮,嚴重影響學習。
其次,手機自帶輻射,對于正處在成長期的小孩子,不僅影響心身健康同時容易用眼過度造成眼鏡近視。
另一方面,手機能方便小學生與家人之間溝通交流,如果有突發狀況可以及時用手機與家人老師等取得聯系,同時能通過互聯網見識新奇百變的事物,接觸更多課外知識。
所以手機有利有弊,這里建議家長可以買電話手表或者老人機給孩子使用,并且合理安排使用時間。
小學生有必要用手機嗎
我個人認為小學四年級之后可以考慮給孩子配手機,理由有四:
其一,小學四年級以前,孩子自控能力有限。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來說,十歲以前的孩子認知力,思考力,控制力都處在自我學習形成階段,這個階段孩子主要依靠好奇心和想象力認識身邊事物,思考力屬于內化模式,即依靠感受來判斷問題。因此,孩子在好奇心驅使下是無法依靠意志來控制自己行為,基本上完全通過感受來支配自己行動。
其二,在孩子十歲之前,引導孩子認識手機。智能移動手機的誕生不僅顛覆了傳統移動手機功能,更使得手機成為了繼陽光、空氣、水之后現代人必須品,在當下我們出門可以不帶錢包但必須要拿手機,所以手機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那我們就應該在孩子十歲之前,循序漸進引導孩子認識手機。
在這里建議家長朋友,孩子在五歲之前不易頻繁接觸智能手機包括智能電子產品。家長之間要保持觀點一致,明確告訴孩子手機就是用來打電話的,只有聯系人才可以使用手機,沒有經父母同意不能用手機,更不能把手機當做玩具來玩。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給孩子樹立正確規則意識。特別要提醒家長警惕的是,應減少孩子通過手機軟件解決實際問題。例如,使用APP解決作業問題,這個害處對孩子是貽害無窮的。
其三,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好榜樣。家長使用手機態度、頻次直接影響孩子對該事物及規則認知。當下包括筆者在內成年人甚至初高中學生對手機依賴已經達到無可復加程度,幾乎無時不刻在用手機,玩手機。而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他們不但會好奇并且也想探究手機里有什么,而且要比成年人更容易成癮。
因此,家長朋友要特別減少在孩子面前看手機,玩手機頻次。與孩子相處時,應增加親子戶外運動、益智閱讀、溝通交流等活動,鼓勵并監督孩子參加群團活動,以此減少接觸手機頻次,從而有效預防孩子視力被毀,骨骼變形,性格突變,行為異常的因果關系發生。
其四,不要輕易給孩子配置功能過高的手機。今天的智能手機及智能電子產品代表了人類科學技術水平,互聯網技術發展和普及也覆蓋了我們生活各個方面,值得我們家長警惕的是如何做好智能手機、智能電子產品、互聯網技術所帶來的無形滲透。因此,建議孩子十六歲前不要輕易給配置功能過高的手機,只要能接打電話,接發短信即可。
根據孩子年齡增長和自制力情況來增加手機功能。同時,也向科技企業表達我們的呼吁,期望能研發出更適合未成年專用手機產品和智能電子產品;開發用戶身份識別和防沉迷系統;期望為未成年打造專屬網絡空間,設置獨立的網絡空間瀏覽接口,使我們的孩子減少被傷害的幾率。
小學生為什么玩手機容易上癮
主觀原因
自控能力欠缺:小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旺盛的時期,他們對于外界的各種新鮮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他們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抱著試一試、看一看的心理接觸網絡。但小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尚未定型,與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較為遜色,因而他們一旦上網便難于抵制網絡的誘惑,往往可能被網上光怪陸離且層出不窮的新游戲、新技術和新信息網住。認知能力有限:中國青少年從小接受的是正面教育,在涉及國家命運和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問題上,他們辨別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還是很強的。自我意識強烈:小學中高年級時期,小學生已經表現出一定和自我意識和叛逆心理,追求獨立個性和成人化傾向,確立自我價值,網絡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虛擬的空間。
客觀原因
1、社會環境。目前網吧遍布大街小巷,盡管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的條例,但在實踐中對網吧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富有互動娛樂性的網絡游戲和網上聊天室對小學生有著強大誘惑,促使他們將網吧當作樂土。
2、家庭環境。當前我國小學生多屬獨生子女,且城鎮居民以樓房式獨門獨戶的家居結構為主,這在某種程度上不利于身為獨生子女的小學生與同齡伙伴交流。他們的父母極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計而忽略了與子女的情感溝通。那么在現實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小學生,便會在網絡中尋找可歸依的群體,迷戀于網上的互動生活。
3、教育環境。在電子信息時代的大環境下,電腦和網絡成為小學生不可或缺的學習工具,但缺乏老師和家長有效引導的小學生則更多地是把電腦和網絡當成一種娛樂工具。為宣泄心中的苦悶,逃避不愿面對的現實,往往在網上尋求安慰、刺激和快樂,以宣泄平時的壓抑情緒。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