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叛逆期的孩子不聽管教,自由主義,貪玩,好斗,我行我素,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學習下降,辨別是非的能力差,隨意行太強等等。
孩子叛逆期最大的特點
表現一: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上了初中之后,開始喜歡照鏡子,開始注重自己的外表,每天上學之前,都得收拾上一陣子。如果臉上長了痘痘或者頭發長了,對著鏡子照個不停。當家長可以仔細觀察,自己家十多歲的娃喜歡照鏡子了,多數是進入青春期了。
青春期的孩子,希望周圍的人都能關注自己,越來越在乎自己的外表。也變得非常自我,不喜歡接受別人的意見。
表現二:想要獨立
孩子小學的時候,家長說什么娃都會乖乖的聽從安排。等到上了初中,逐漸開始青春期叛逆,變得不聽話。父母讓他往東,娃偏偏要往西,因為孩子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他們希望有屬于自己的空間,想獨立。
家長一味的指使,會讓他們感覺到侵犯了自己的自主權。孩子學著反抗,和父母吵架,頂嘴,因為不喜歡被約束著,內心當中期盼著快點兒長大,脫離父母的管束,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立空間。
表現三:抵觸父母
一位媽媽說,兒子小的時候,過馬路都是和自己手牽著手?,F在剛剛上初中,經常把老母親甩出很遠,好像和媽媽一起走,都感覺丟人。
的確如此,青春期孩子都有這樣的表現,就是對父母有抵觸的情緒,原來有什么事情都喜歡和爸爸媽媽講。這個階段,孩子不再和家長敞開心扉,多數的時候都是沉默的,父母想多和孩子說兩句話,他們會說不知道,甚至拒絕回答。
表現四:心思變得敏感
這個階段孩子的心思是敏感的,父母和老師,同學不經意的一句話,會讓孩子感到自卑,難過。
鄰居家的女孩兒長得有點胖,一次同學開玩笑說,你怎么這么胖啊?她回家哭了半個晚上。
Tips:青春期敏感自卑,別人一句無意的話,可能會讓他們思想消極,產生厭學,成績下降等情況。
表現五:排斥“正統”
青春期的孩子最討厭家長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優秀。在他們看來,那些乖巧懂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是老師和家長喜歡的,他們排斥這樣的人,更不喜歡做這樣的孩子。
叛逆期的孩子想得到什么
自主權。孩子希望能擁有自己做主的權利,不再是聽從父母“你應該”、“你必須”這些大人自己的思想,內心深處孩子已經覺得自己是個大人了,他們接受不了命令的口吻來要求他們做事。
發言權。孩子選擇讀什么樣的學校,父母總是要多加干涉,只認自己覺得好的決定,不給孩子任何選擇。這書是孩子讀的,學校是孩子喜歡的,不是家長。家長可以建議,但絕不要給孩子決定。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隱私權。每個人都有秘密,當家長發現孩子有了不愿意交流的話題,家長不要去偷窺孩子的隱私,尊重孩子秘密。
時間支配權。孩子的時間在學校被學習占滿,回家后被父母占滿。因為有了自己的秘密,孩子更加希望有自己的小天地,能和朋友玩耍,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當然家長在孩子提出不合理的事情,可以用商量的口吻告訴他,做出這樣的事會有什么后果,希望他的選擇是自己能承擔得起的。
家長應該如何與叛逆期的孩子有效溝通
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父母首先需要保持冷靜和耐心。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溝通策略,幫助父母更好地與孩子交流:
1、耐心傾聽:
與孩子交流時,父母要確保孩子能夠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完畢。在孩子說話時,父母應當全神貫注,表現出對他們所說內容的興趣和理解。通過積極傾聽,孩子會感受到被重視和尊重,從而更愿意與父母分享他們的想法和感受。
示例:當孩子表達對某個問題的看法時,父母可以通過點頭、眼神交流等方式表示關注,避免在孩子說話時打斷他們。
2、尊重孩子的觀點:
即使父母認為孩子的看法不夠成熟,也要尊重他們的表達。避免直接反駁或批評,而是以開放的態度去理解孩子的想法。這樣不僅能夠減少沖突,還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
示例:當孩子提出與父母不同的觀點時,父母可以說:“我理解你的想法,能不能告訴我你為什么這么認為?”這樣可以引導孩子深入思考自己的觀點。
3、適時引導:
在孩子表達完后,父母可以適當地引導他們思考,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認知。通過提出問題或分享自己的經驗,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更全面地看待問題,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
示例:如果孩子對某個決定感到困惑,父母可以問:“你覺得這個決定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有沒有其他選擇?”這樣的引導能夠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