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追星事件恰好可作為親子溝通的一個主題,正面與孩子聊一聊偶像崇拜這件事,甚至可以談一談自己當年喜歡過的「星」們,真正的了解孩子對于這位明星的關注點,從中挖掘孩子內心深處的情感需要,或許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滿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追星太嚴重怎么辦
首先,作為家長要正確地看待追星現象,如果孩子在追星的過程中知道自己為什么喜歡這個明星,包括喜歡這個明星的性格,以讓自己變得更好;喜歡這個明星的勵志故事,以督促自己的生活;喜歡這個明星的為人,以他們作為榜樣去學習等等。孩子們去學、去追明星身上的閃光點,對他們以后的人生是有益的,家長應該給予一定的支持。
其次,如果孩子追星確已到達瘋狂的程度,作為家長也不能以自己的權威,采取“暴力”的方式來制止孩子追星。每個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他們都有著自己的思想,家長不能上來就說不行、不可以之類的話,而是要告訴孩子們為什么不行,為什么不能這樣。不容反抗的權威和不假思索的拒絕容易造成孩子的反抗心理。
作為家長,要建構平等的親子關系,親子間進行民主式的雙溝通、雙交流,了解其思想動態和近期目標,并試著引導其思想和行為,在家庭教育中,給孩子灌輸正確的偶像崇拜觀念,樹立正確的榜樣,引導孩子理性追星。
孩子為什么會追星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孩子有追星的想法和行動,是很正常的。
追星一般會出現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因為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指出,人在每一個階段,都需要解決一個沖突,而青春期的孩子,他們要解決的是自我身份認同危機。
當孩子用盡全力去尋找自己是誰,我想成為哪種人,我想要在群體里處于什么樣的位置時,孩子就會開始把目光放在身邊或者自己認知范圍里能觸達的人,這個時候,榜樣的作用就會被放大。
有了這個榜樣的力量,孩子的情感會有落腳點,孩子借助榜樣的參照系來同步梳理自己的認知,這也是孩子自我成長的一個方向。
所以孩子在青春期如果有好的偶像作為學習榜樣,其實并不一定是壞事。
另外一種情況是青春期的孩子內在的沖突多,如果在這個階段孩子在家庭或者學校中人際關系并不好,自我感受和情感認知都有不安全感的話,偶像的出現會填補孩子情感世界的空虛,有一定的心理補償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會把自己的渴望、經歷、想象投射到和偶像的聯系中,用這種方式來讓自己獲得精神寄托。
之前看節目,聽過撒貝寧說過一段話,覺得還挺經典的:“追星,其實追的是自己。”
如果孩子把追星當成是對現實生活的某種情感寄托,那么孩子選擇偶像的標準,就容易陷入非理性選擇,為了愛而愛,或者某個偶像的人設剛好填滿了自己內心缺失的一角,孩子就容易陷入其中,追著不放。
孩子追星近乎癡迷,對學習越來越沒興趣,如何父母正確引導
誰都不是天生的父母,他們也是從孩子時代過來的。父母小時候或者年輕的時候,甚至是現在,可能也有自己的偶像。這樣看來,追星并不是洪水猛獸,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追星行為。但是如果一旦追星影響到學習,到對學習沒有了興趣,長期下去就會影響孩子的學業。
父母要給孩子一個自己的空間,在這個空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有時間限制。父母可以理解孩子的追星行為,但是任何事情都應該有個度,過度就會出現問題。如果近乎癡迷就會對原來生活造成問題。
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時間做一個規劃,學習的時候學習,其他的時間可以自己選擇支配,可以去追星,但是不能影響正常生活。父母也要了解孩子追星的對象是誰,對于行為不良的偶像,父母應該把他們不良行為告訴孩子,讓孩子有個正確的人生觀。
如果是優質的偶像,父母也應該把偶像好的方面告訴孩子。比如說吃苦耐勞,勤奮學習,熱愛運動都是好的方面。這些可以讓孩子學習,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孩子會更加有自己的目標。
父母多了解孩子的偶像,也可以和孩子多一點的話題。現在很多父母就是和孩子無話可說,偶像可以讓父母和孩子拉近彼此的距離。不僅精神上支持孩子追星,在物質上也可以支持孩子。給孩子樹立學習或者其他目標,如果孩子能夠完成的話,就給孩子獎勵明星周邊,或者孩子想要的其他物質。
關于孩子的學習興趣,父母也應該觀察孩子,追星可能是孩子沒有學習興趣的原因之一。還要看看孩子有沒其他方面的問題,比如學習基礎差,跟不上進度,然后就在學習上擺爛,沒有學習自信心也是現在很多孩子沒有學習興趣的原因。
孩子學習基礎差,父母應該找老師了解情況,不要一味的去苛責孩子,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父母在下班吃完飯之后,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自己則在一旁陪同,讓孩子養成學習的習慣,習慣很重要,孩子有不懂的問題再來問家長。
一些家長全程陪同孩子學習,孩子寫一個字家長就在旁邊盯著,反而給孩子很大壓力。讓孩子獨立思考,然后不懂的在提問,這樣孩子的進步才會更快。如果家長也不懂的話,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在課本上,或者上網尋找答案。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