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小孩跟父母分開當然是會對孩子的內心有一定的影響。首先當孩子過一年又離開父母,他是會沒有安全感而沒有安全感,將會陪伴孩子一生。
小孩跟父母分開心理會不會有影響
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心頭肉”,可是由于一些外在原因,不得不離開。離開的同時,這種長期分開的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很深的傷害。
第一、孩子產生自卑感
如果父母總是和孩子分開,會讓他們的內心充滿自卑感。覺得父母不愛自己,當和別人在玩的時候也會羨慕那些有父母陪伴的孩子,自卑感也會越來越強。
第二、孩子變得自大
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孩子在老人身邊長大。“隔輩親”的思想,老人的精力有限,使其形成人性的性格。老人的忽視和溺愛,會讓孩子變得自大,最終影響社交。
第三、孩子缺乏自信心
孩子總是遠離父母,父母不去關注和照顧。會影響其自信心,自信是孩子力量的源泉。缺乏自信的人往往會變得很小心,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
第四、影響孩子的情緒
父母長期和孩子分開,遠離他們的教育。會深深地影響孩子情緒,使其變得脾氣古怪,容易動怒。平時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困難,便會變得喜怒無常,有的還會出現砸東西,離家的現象。
家長應該如何幫孩子化解分離焦慮
1、做好分離前的準備
為了避免孩子在面對分離時,出現情緒激動的現象,父母可以給每次的分離,準備一個小的儀式。儀式可以簡單些,目的是為了提前給孩子做好思想準備,讓孩子可以有一個焦慮緩沖期。
另外,還需要告訴孩子自己的行程安排,讓孩子有一個心理預期。人的恐懼多半來源于對未知事物的恐慌,提前告知孩子離別的時間,可以讓孩子提前進入離別狀態,減少對未知的恐懼。
2、離開時要果斷
孩子面對分離時,通常會以哭鬧的方式來進行反抗。這個時候,父母要學會“心狠”,一旦告別了就要果斷的離開,不要反復的回頭,這樣會給孩子造成“我只要再哭厲害點,就可以挽留父母”的錯覺。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害怕分離,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他們的認知里,可能分離就意味著永遠不會再見了。我們嘗試幾次果斷的分離之后,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地明白分離只是一瞬間。父母即便不在自己身邊,也還是“存在”的。
3、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的能力,適當放手
孩子面對分離時的情緒波動,主要是由于孩子離開熟悉的人、熟悉的環境后的不適應,及對陌生世界的恐懼。這種焦慮父母只能幫忙克服,但也只是能起到輔助作用,真正其主要作用的還得是孩子自己。
所以,父母需要在適當的時候選擇放手,讓孩子逐步去面對分離,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的能力,讓孩子能自己適應新環境。這對孩子將來面對學習和工作的壓力,有很大幫助。
家長如何做到高質量陪伴
1、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不可否認的是,的確許多人在工作方面比較忙碌,沒有那么多的時間照料家庭里的瑣碎事,更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像其他的家長一樣,帶著孩子看電影,過生日,過周末等。但是,俗話說的好,時間就像海綿一樣,擠一擠總會有的。
高質量的陪伴不一定需要非常大片的時間,因為質量的高低和陪伴時間的長短沒有必然而直接的聯系。所以家長們可以利用自己比較碎片化的時間,提高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存在感。
2、重視孩子重要的節日或者時間。時間是最能體現家長與孩子的關系,并培養親子關系的一個東西,有的孩子看似一家人都在奔波忙碌,可是一次重要節日的祝福,可以化解因為距離和時間帶來的不美好。這就是用心和不用心帶來的差異。所以想要做"用心"的家長,就需要重視對孩子而言,比較重要的節日或者是時間。
3、重視陪伴過程的交流。孩子一個人在旁邊寫作業、玩游戲,而家長也是自己一個人在旁邊做著自己的事情,全然不顧眼前的孩子,這樣的陪伴顯然是沒有意義的,這對孩子來說,反而會形成無形的傷害。所以高質量的陪伴中,"陪伴"的方式問題,家長也需要注意。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