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在發現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沖動任性、學習成績差等情況時,有些家長不以為然,坐等孩子“長大懂事”;有些家長則怒其“不爭氣”,不是罵,就是打。
但是,有時候家長經常打罵孩子,會影響孩子學習注意力,寫作業想的都是寫不好了又會挨打,擔心家長今天是不是又會發火?
被打罵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家長的“打罵”是最low的一種教育方式,它的殺傷力很大,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第一,孩子無法學會我們希望他們學會的。
在挨打的過程中,孩子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恐懼。還有家長焦慮急迫的情緒。
當一個孩子的身心被恐懼包圍的時刻,他本能地會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對付“恐懼”這件事情上。
至于家長原本希望他做好的事,反而全都拋諸腦后了。
第二,安全感缺失。
現在我們常常把“安全感”這個詞掛在嘴邊,但是我們真的明白安全感缺失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嗎?
例如:對寫作業這件事,家長的反應常常讓孩子“不安”,因此他每到寫作業的時候,最顯著的狀態就是“擔心”。
擔心是不是寫不好了又會挨打,擔心家長今天是不是又會發火?
第三,缺乏規則意識。
這就奇怪了,我們打罵孩子,或者嚴格對待孩子,難道不是在幫助孩子建立起“什么時候做什么事”的規則意識嗎?
正好相反。
當孩子表現好,或父母自己心情好,就會對孩子特別好,夸獎他們,甚至滿足一些平時很少滿足的要求;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或父母自己心情不好。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就尤其嚴格,批評指責更多,隨意指責和打罵。
孩子從這種模式中學到的,不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應當遵守什么規則”,而是“爸爸媽媽心情好的時候可以出格一點,爸爸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要小心一點”。
孩子們學會的,是根據父母的心情和臉色指標來指導行動,而不是根據“規則”來指導自己的行動。那些不守規矩,只看臉色的孩子,就是這樣逐漸養成的。
第四,缺乏界限,容易被別人侵犯。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社交練習場。
一個從小就不斷受到父母“侵犯”的孩子,沒有為自己劃定界限的能力。
長大后他們在外部世界,也不懂得為自己劃定界限,缺乏保護自己的能力。
第五,謹小慎微,害怕犯錯。
經常因為犯錯而挨打的孩子,會養成不敢犯錯的行為模式。
驅動他們人生向前的動力,往往不是來自內心“想要往哪里去”,而是“哪里離恐懼更遠,我就往哪里去”。
這樣的孩子在面臨重大選擇時,往往只是急著“逃離危險”,而不能冷靜評估風險。
驅動他們整個人生的動力,來自于“恐懼”與“逃離恐懼”。
無暇思考什么是真正適合自己,什么是自己真正喜歡的。
他們會努力過上“讓別人滿意的日子”,而非“讓自己滿意的日子”。
第六,處理情緒能力弱。
一個家庭中,最容易被孩子模仿的,就是這個家庭的情緒處理模式。
當孩子經常被打罵,父母情緒不穩定。孩子自身的情緒也無法穩定,同時他無法從父母那里學會如何處理自身情緒,也無法合理地表達自身情緒。
對不同天性的孩子來說,有的表現為無底線地隱忍退讓,有的則表現為在很多場合情緒失控。
情緒不穩定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也容易變得喜怒無常,莫名其妙地生氣和打人……當家庭沒有成為孩子情緒的出口,孩子只能在某些環境下釋放情緒。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