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幼兒階段,是孩子品格逐漸形成、習慣逐漸養成的最佳時期。如果父母沒有在小時候把孩子管教好,終有一天就會把管教的機會留給別人。
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但絕對不是無底線的縱容。愛得過度,就會變成溺愛;愛得不當,甚至會變成恨。無條件的愛絕不是溺愛,愛中有管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需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管教:
首先,需要把握好管教的尺度。每個階段的孩子,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是不同的。因此,我們管教孩子的尺度一定要把握好,針對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孩子,因時、因地制宜。
其次,采用恰當的管教方法。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中,有些家長慣用打或罵,因為這些方法不需要大腦思考,隨時隨地都可以實施。對孩子要適當管教,但不應采用打罵這種最原始、最簡單的方式,更不能容忍少數家長經常把孩子當作自己發泄的工具。管教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受苦或受累,而是讓孩子體驗做錯事的后果。
怎樣管教孩子最有效呢?
1.耐心傾聽
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但是這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管教孩子,關鍵是要找出孩子犯錯的原因,從源頭下手,把原因除去。
此時家長應先冷靜下來,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2.放下身段
同孩子做協商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但是這樣做往往會激化矛盾,叫他不要他偏要。這時,父母不妨放下身段,不要總是命令孩子,而是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
3.讓孩子去體驗后果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你再怎么吼叫也是無用的。那么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么正確和重要。
4.在實際情境中教導孩子道理
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5.給孩子另一個選擇
當孩子犯了錯誤,你不要只是吼叫孩子,說教大道理,而是要給孩子另一個選擇。也就是說,不要只說“不可以”,請指出一條可以的路來給他走。
6.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此外,教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因材施教。意思就是要根據孩子的性格和特點來教學,家庭教育就是管教。
比如男女的區別,年齡的不同,環境的因素都需要考慮。比如頑皮,不聽話的孩子,切不可一味的懲罰,打罵,更多的應該是講道理,從心理上進行引導,以及適當的獎勵。
而聽話的乖乖小孩,重點要放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培養孩子的主見上面。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