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在家中父母催促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每天可能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快點,馬上就要遲到了”。對于遲到的孩子來說,不僅是班級中最晚到校的,也很容易打斷老師的授課,給其他同學帶來了不小的影響,需要及時引導。
對于遲到的孩子應該怎么引導
1、讓孩子知道準時上學的重要性。首先按時上學,不遲到不早退,無事不請假,是作為學生最基本的責任。這和工作的人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職責,做老師的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一樣,都是最起碼的責任問題。
對于遲到的孩子來說,一定要讓他樹立自己的責任感,其次跟孩子講講不準時上學的危害,父母還可以借著講故事說道理的方式,讓孩子深刻意識到遲到的危害。
2、幫助孩子能夠準時上學。孩子有時候其實是想準時上學的,但是苦于沒有合適的方法,這個時候父母在前面需要打好基礎。首先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去了解,從家到學校不同的方式需要多長時間,比如說開車多少時間,公交車多少時間,走路多少時間。
這樣可以根據不同的出行方式,來選擇出門的時間點。其次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表,從早上起床到穿衣、刷牙、吃飯等一系列事情后,要打出出門上學的提前量,至少要提前10分鐘,這樣比較從容。
最后準時出門意味著要準時起床,準時起床意味著需要準時睡覺。如果孩子睡眠不夠,肯定是起不來的,所以要督促孩子按時睡覺,保證他有精力。
3、父母要發揮積極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啟蒙老師,會直接影響孩子生活、性格中的種種。自然也包括時間觀念這塊,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父母經常也經常賴床、遲到,那么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沒有太大的效力。
父母要嚴格執行懲罰措施,要在孩子不能按照約定出門,導致遲到的時候,明確自己的態度,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是錯誤的,并且這種行為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社會里都是不允許的。
孩子遲到的原因
1、孩子的性格使然
有的孩子性格比較靜,是別人口中的“慢性子”,他們開始可能并不拖延。但是由于沒辦法跟上父母的節奏,或者家庭的教育理念不一致,讓孩子不知所措,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拖延的習慣。
2、規則意識不強
現在一個孩子由父母兩個人照顧,甚至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個人照顧,難免存在過分寵愛孩子的現象,導致孩子沒有時間意識,從而讓規則意識也變得淡漠了,所以可能會經常遲到。
3、能力不足導致信心受挫
有的孩子其實自己知道拖延不好,也想努力改變,但是也存在能力不足的情況,讓孩子沒辦法快速完成一件事。比如以做作業為例,他可能不擅長某一學科,就放到最后,勉強完成后發現錯了很多。孩子受到打擊,次數多了愈發提不起興趣,喪失自信,再延伸到其它事情中,形成惡性循環。
孩子遲到的危害
1、不利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孩子時間觀念較差,起居習慣需要大人幫助培養。如果做父母的經常睡懶覺,以至于上班遲到,必然會影響孩子。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行為拖拉、懶惰、缺乏時間觀念,到了學校,就會很難適應紀律的約束。
2、危害孩子學習心態
如果父母容許孩子遲到,孩子可能會覺得父母在間接的默認,在家就能多待一會兒,造成推遲不愿去學校。加劇了孩子對家的依賴,導致與父母分開的焦慮情緒。過度這種消極情緒,會讓教師的教學無法正常的進行。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