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其實共情能力就是一種同理心,但是在生活中,現在有很多人都缺乏同理心,這種人會變得自私,變的冷漠,不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不能去傾聽他人,那么一般孩子多大有共情能力呢?
一般孩子多大有共情能力
其實,孩子在幼兒時期是不具備共情能力的,到了2歲左右的時候,他們才開始能夠感知到別人的情緒,并表現出類似“共情”的行為。比如:2歲左右的寶寶看到媽媽哭的時候,會摸摸媽媽的臉,或是把自己喜歡的零食拿給媽媽,希望對方開心。
但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情,他們當下的做法只是一種啟蒙的潛意識。而且2歲通常是寶寶們自我意識發展的高峰期,他們更加以自我為中心,還不能更好地將注意力分出來給到他人。
共情能力怎么培養
1、父母要學會接納與共情孩子的感受和情緒
孩子遇到挫折,產生不良情緒時,父母要尊重孩子,并且認真的聽完孩子的情緒發泄,接納孩子的感受,不要粗暴的打斷孩子的傾訴,或者對孩子進行嘲諷指責。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只有被父母深深理解過的孩子,他才會懂得傾聽別人與接收別人的感受。
2、對孩子的身心要求保持敏感性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特別是幼兒時期,對其生理需要的滿足度還是很高的,卻往往忽略了對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很小的時候,對家長的依賴性是很大的,要求看護者對孩子的身心需求保持敏感性,即能敏銳地察覺到孩子有某方面的需求,并積極做出回應,給予及時滿足。
3、不要去輕易否定孩子的感受
比如說孩子想買一個玩具,并沒有如愿,他就會感到失望和難過,可是作為大人卻會認為這沒什么大不了的,所以有很多大人不理解孩子的感受,甚至否定他、責怪他,如果孩子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又怎么能學會理解別人呢?
4、父母的強化作用
除了要做好孩子的榜樣,父母還應該經常向兒童做出有關利他行為的進行表揚,并在孩子面前贊賞那些共情能力高,又表現出親社會行為的人。從而引導孩子將這些獎賞產生的積極影響與親社會的行為聯系起來,鼓勵他們多進行共情的利他行為。而兒童也往往會力求實現由自己所尊重的成人制定的目標。
久而久之,共情能力就成為一種自我的強化。然而事實上,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家長斥責孩子的幫助行為為“多管閑事”。長此以往,孩子將把“施助”和“錯誤行為、指責”聯系起來,而不再進行同類的利他行為,而變得“冷漠”、“勢力”。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