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規則意識是指一種發自內心的行動準則的意識,也是指導孩子行為的框架。這不僅僅是內心對世界的一種判斷,也是孩子對世界的一種認識,那么小孩規則意識差是怎么回事呢?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小孩規則意識差是怎么回事
1、家長言行不一
年齡較小的孩子,非常擅長模仿,很多行為都是通過觀察、模仿成人的行為而學到的。當家長的言行不一,說出來的話和做出來的事不一致時,孩子就會認為家長設定的規則只是說說而已,不必遵守。
2、制定規則時,沒有尊重孩子的意見
一般情況下,年滿4周歲以上的孩子,就有權利參與規則的制定。因為孩子的認知已經能夠理解一些規則,也有了表達能力。當制定一項“跟孩子相關”的規則時,務必充分聽取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心服口服,這才是孩子肯遵守規則的前提。
好的規則,一定要讓孩子充分理解執行的過程、細節,提前讓孩子知道難點,一定要讓孩子充分發言,尤其允許孩子提出反駁意見。這個過程雖然很麻煩,但磨刀不誤砍材工。通過討論、爭執半個月才定下來的規則,和家長拍腦袋3分鐘定下來的規矩,執行的效果有天壤之別。
小孩規則意識差怎么辦
1、從小就要樹立規則意識
孩子出生的時候是一張白紙,他懵懵懂懂來到這個世界上,并不知道與這個世界相處的規則,而此時作為家長,有責任也有義務讓孩子懂得為人處世的原則和底線。有些父母可能認為,孩子小時候不用立太多規矩,上學后自然有老師教育,長大了自然會明白社會規則。
恕不知,等孩子大了再立規矩,他的行為習慣已經養成,這樣聽之認之的結果到頭來為時已晚,網絡上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家長現在不管教熊孩子,將來社會自然要教訓他!”
2、共同制定規則
孩子是獨立個體的人,他們有自由的意志,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太強勢,凡事要按家長畫好的框架來,對孩子的自由意志剝奪得就越徹底。規則是教養而不是禁止,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共同制定一份規則,讓他產生認同感,那他更樂意去遵守。
3、和諧有序的家庭環境十分重要
規則也就是秩序,只有家庭有秩序,有長幼之分,夫妻和諧,孩子或許沒有認識到這是一種規則,但是慢慢地他會學著這么做。這樣的孩子不需要父母指派他做什么,他自己自然而然就會去做。
4、長期堅持,鞏固規則
行為習慣養成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長抓不懈,才能日積月累,使規則意識得到鞏固。規則意識的培養不是在短期時間內能完成并見效的,它需要每一位老師、家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做有心人,點點滴滴、隨機滲透、日積月累這樣才能鞏固效果,使我們的孩子更主動適應小學生活,更自信適應社會。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