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在我們身邊,不少家長朋友都有反映自己的孩子比較膽小、怕事,而且在這其中,男孩子占的比例比較大,因為膽小,怯場,使孩子失去了許多展現自己、鍛煉自己的機會。怎樣讓膽小的男孩子變得大膽自信?
怎樣讓膽小的男孩子變得大膽自信?
① 不要逼孩子勇敢,建立穩固的依戀關系是關鍵
有時候,父母太希望孩子變勇敢、變強大了,會借培養孩子勇敢和獨立性之名,要求嬰兒不哭才抱;批評孩子認生;指責孩子在沖突時不知道還手……然而,我們越是逼孩子,越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否定,繼而心生恐懼,也就越發的膽怯、無力。
孩子只有先和父母建立穩固的依戀關系,才會在暫時離開父母時,不感到焦慮;只有內心充滿安全感,對自己、他人和世界有基本的信任和充分的信心時,孩子才可能更好地融入新的環境或構建一份新的關系。
② 避免嚴厲和溺愛的教養方式
想要孩子變得勇敢,父母要警惕這兩種教養方式:
一個是嚴厲。如果父母對孩子過于嚴厲,對孩子的失敗、錯誤缺乏包容,就會導致孩子因為懼怕做不好而習慣退縮,不愿意去冒險。
另一個是溺愛。如果父母溺愛、嬌慣孩子,凡事替代包辦,就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差,對自己沒信心。
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勇敢、自信、有力量,就要學會放手,包容孩子的失敗和錯誤,鼓勵孩子多嘗試。這樣,孩子才能積累更多的成功體驗,體驗更多的掌控感。如此,孩子自然會表現得更有勇氣和信心。
③ 幫助孩子熟悉環境
人們對于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了恐懼,孩子也是。
有時候,孩子表現出的膽小怯懦和無力感,只是因為對環境和新事物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如果父母能夠能提供給他信息和解釋,他就能打消疑慮,戰勝恐懼。
④ 讓孩子在運動中磨煉意志,變得更加勇敢
孩子在參加體育運動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不可預知的困難。克服這些困難的過程,就是提升孩子勇氣、變得更有力量的過程。
孩子每面對一個自己從未嘗試過的新的活動時,往往要克服自己的恐懼感才能完成,而一旦完成,他就會體驗到一種成就感。以走平衡木為例,許多從未走過的孩子一開始都不敢上去,就算勉強上去了,也是心慌、緊張、搖搖晃晃。孩子為了取得成功,必須克服害怕的心理,勇敢地走過去。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去爬山、遠足,和孩子一起鍛煉身體。培養孩子熱愛一到兩項體育運動,并能夠長期堅持下去。
⑤ 讓繪本幫孩子戰勝恐懼,敲開勇敢的大門
當孩子面臨任何問題,都可以在繪本中找到解決方法和力量,因為繪本中的故事主角都是為孩子們設計的,故事也很貼近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們很容易有代入感。
孩子膽小的原因:
01家長保護過度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保護過多過細,怕磕著、怕摔著、怕有任何不適應,總把孩子帶在身邊,形影不離,使孩子形成一種強烈的依賴心理和被保護意識。日常生活中對小兒限制過多,如小兒摸摸茶杯,大人就嚷:“別動,看,摔了”;小兒摸摸掃帚,大人就說“扎著你,多臟,快放下”等等,造成小兒不敢從嘗試與實踐中獲得知識,取得經驗,從而膽小。當孩子逐漸長大時,保護的慣性照樣持續,沒能根據孩子的能力發展適當“放飛”。其實正是這種“保護傘”導致了孩子的膽小。
02心理陰影
有些孩子曾經看過一些可怕的片子,聽過一些可怕的故事,使孩子的心理留下了陰影,從而造成孩子膽小懦弱。 不少的家長,在孩子年幼時都會說以下類似的話語: 比如“你不聽話,就把你送給壞人”、“不許到處亂跑,小心撿垃圾的把你騙了去”等等,這種“大灰狼”式的話語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孩子會認為外界環境危機重重,首先就產生了防備心理或者逃避心理。 生活中某些偶發事件,如著火、跑水等嚇著了孩子……這些經歷,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陰影,也會造成孩子膽小。
03孩子交往太少,對陌生人和群體不適應
有些孩子從小很少與人交往,除了父母、長輩,極少與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極少有走親訪友的機會。這樣,也會使孩子交往能力萎縮,怕見生人,怕在眾人面前講話。
如果想要孩子變得大膽、勇敢、有力量,請父母們首先收起自己的擔心,接納孩子的“無力和脆弱”。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接納是孩子勇氣的來源。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