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分享不僅僅是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這么簡單,它與人的社會認知發展是相關的。所以,在孩子學分享這件事上,不能拔苗助長,要順應他們的心理發展規律。特別對于孩子來說,漸漸長大后要交朋友,要和別人一起玩,分享也是一種必要的社會技能。那么,孩子不想分享東西給別人的時候,家長應該怎么辦呢?
孩子不想分享東西給別人怎么辦:
1、平等游戲。要讓孩子確立分享意識,游戲中的平等和信任是前提。當孩子因為某物品或食物發生爭執時,輪流游戲是一個很有效的解決方式。父母從公平的角度出發,請孩子輪流進行游戲,你一次我一次,讓孩子了解規則,嘗試通過輪流來做些事情,慢慢感受其中的快樂。
2、父母以身作則。人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連和最親密的人都不能分享,他是不可能與他人建立愉快的分享關系的。父母的這種以身作則的榜樣行為,會讓孩子在親密、信任的氛圍中,體會分享、合作的樂趣。
3、獎懲方法。教導孩子要分享之后,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設立一些獎懲的方法,當孩子主動去分享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可以給孩子一些獎勵,如果孩子不聽話表現得比較自私,爸爸媽媽可以適當給一些懲罰,比如說減少給孩子買禮物或者零食。
4.分享是一種很好的習慣,但是父母也應該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不是任何的東西都要給別人分享,不分享也不一定就是自私的表現,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正確的認識分享的意義和內涵。
5.不要強迫孩子分享,更不能道德綁架,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學會主動分享。
6.給孩子創造分享和自己做主的機會
在生活中,孩子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們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分析,思考,并且做出決定,學會解決問題。
主動分享,反映出一個孩子能夠理解、體諒別人的心情,也愿意給別人帶去快樂,或者能夠通過觀察、思考、權衡,最終作出決定去解決在社交中遇到的一些難題。這些都必須建立在父母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基礎上,指出他們行為的一些后果,以及對別人心情造成的影響,并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最終能夠作出親社會的選擇。這才是我們在培養孩子分享時希望他們獲得的一些能力,而并不是表面上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就算是分享了。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