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在孩子集體活動的場所,總能看到一兩個孤獨的、不太合群的身影。旁邊小伙伴們嬉笑打鬧的聲音越大,這幾個孩子就顯得越可憐。父母們都不希望孩子被打上孤僻、不合群的標簽,但總覺得內向是性格特質,很難幫助孩子改變。那么,孩子不愛參加集體活動是什么原因呢?
孩子不愛參加集體活動的原因:
1.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與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以及家庭環境有重要關系。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切,事事代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發展合群性的機會。
2.父母常喜歡拿他來向人炫耀,次數多了則令孩子感到尷尬。孩子生病時,父母總是不眠不休的細心照顧,同樣,當孩子頑皮時,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以致小題大做。
3.父母過于嚴肅。尤其是一些初為人父母者,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經驗,望子成龍之心亦過于急切,便常有管教過嚴的情形出現。
4.孩子初期與他人玩耍時受到欺凌,內心產生了恐懼,導致自己無法融入集體。
孩子不愛參加集體活動怎么辦:
1.父母要擠出時間親近孩子
節假日帶孩子去公園或親朋好友家走走,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小伙伴一起玩耍。開始時父母可陪伴在旁與他們一起做游戲,當熟悉之后可讓他們自己玩。
每次游戲后父母都應比較夸張地表揚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樂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愛以及集體的歡快。
2.父母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
父母可以交給孩子一些單獨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鼓勵孩子與別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與別人交往的機會。教孩子懂得一個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辦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辦了。
3.讓孩子學會交朋友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與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互相信賴,彼此尊重,以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對于愛搗亂、愛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糾正他們的行為,慢慢地孩子就會融入集體之中。
4.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體育是一種直接與人正面接觸和競爭的群體活動。不論是棋類還是球類,不論是田賽還是徑賽,它總是要有兩個以上的人參與才有意義。更重要的是,體育活動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膽量。這膽量,正是人際交往所必需的一種要素。鼓勵孩子經常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有利于培養興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際能力。
5.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有意識地要他們進行小件物品的購買活動。年齡較小的,八九歲的,可以叫他們買油鹽醬醋;年紀稍大的,十四五歲,可以叫他們買魚、肉、米、煤等,也可要他們買自己穿用的鞋、襪、手套之類。家中有什么舊報紙、舊衣服、空酒瓶等,可以叫他們去收購站賣。
6.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
有人說,口語是社會生活的入場券,這話是很有道理的。交際能力的核心是說話能力,因為交際的最直接形式是說,不會說,說不好,怎么交際?會說,說得巧,答得妙,其交際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
7.為孩子安排交往的環境
對于能力低下的孩子,父母和老師更要將特意為其安排交往的環境,需要手把手地教他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方法,用什么樣的動作來參加活動,千萬不能因他“不會”或“不懂”而將其棄之一邊。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孩子合群的能力,比如適當地采用“放養”教育,讓孩子成為受其他小伙伴歡迎的寶貝吧!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