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不難發現,生活中遇到一些不愛表達的孩子,面對陌生環境、或者需要表達的場合就會往后退,顯得格外膽小和焦慮,這是怎么回事呢?家長怎么做才能有效幫助孩子呢?
孩子不愛表達家長可以怎么做
1.心理解壓,放輕松,不逼迫。
孩子不敢表達的狀態,實際上來自于他感覺到的、外在環境或大人給他的無形壓力。這種壓力可能是孩子害怕自己說得不好、說得不對、得不到父母的肯定。當我們了解孩子的心理壓力之后,就要學會幫助他減壓。
千萬不要逼迫、誘騙孩子,“你怎么這么膽小呢?你還是個男孩子嗎?”這類語言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
正確的做法是表示出對孩子心理狀態的認同,對孩子更多一些包容,讓孩子逐漸幫助建立自信和對父母鼓勵的信任。
2.創造豐富的生活環境
環境的陌生感,是孩子不敢表達的重要原因。所以父母不妨多帶孩子去不同的場合,見不同的朋友,讓孩子逐漸走出家庭,熟悉周圍不同的環境。
可以先從小范圍的朋友圈開始,再逐漸過渡到大一點兒的范圍,逐步降低孩子對陌生環境的恐懼。讓孩子愛上表達,說出心里所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父母足夠耐心,足夠細心,幫助孩子營造語言發展的大溫室。
3.幫助孩子體驗成功
幫助孩子體驗一次成功,而這次成功可以是一次預先安排的。
比如我們可以和幼兒園老師私下協商好,鼓勵孩子在遇到老師后問好,老師則用夸張的方式回應,表現出極度的贊揚,用超級擁抱或者是抱著孩子旋轉的方式讓孩子獲得“驚喜”,并且悄悄地告訴孩子“如果你下次大聲一點兒就更好了”。
體驗到成功后,孩子就會有更多勇敢表達的行為,父母再逐漸幫助孩子從面對熟悉的人到面對不太熟悉的人。
4.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愛不愛發言提問體現出孩子愿意不愿意說出來,更說明孩子是否有一個勤于思考、敢于表達的頭腦。
孩子到4歲之后進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時期,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或者不是問題的問題都會在他的腦子里出現,而且迫切希望得到一個準確的答復。
可是能否堅持下去,形成愛發言、愛提問的好習慣,與家長的反應和態度密切相關。
5.鼓勵孩子主動思考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鼓勵孩子主動思考,有助于孩子主動表達。家長平時與孩子交流的時候,多問幾個為什么,啟發他向縱深思考,長期下去,他也習慣于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
家長還要減少直接向他灌輸知識的做法,遇事先設懸念,再啟發,讓孩子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
平時鼓勵孩子多觀察,在觀察中多思考幾個“為什么”和“怎么樣”,再查閱資料尋求答案。對于孩子錯誤的說法,家長要耐心傾聽、耐心解釋,不要打擊孩子思考與發言的積極性。
6.確對待孩子的偏難怪問題
調查顯示,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孩子越大越不愛提問、不愛發言,這里面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孩子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從大人那里遭到的挫折也越來越來多。
隨著思維水平和內省能力的發展,他們漸漸發現“求人不如求己”,索性提問就越來越少了。尤其是遇到孩子提出的偏、難、怪問題,大人措手不及,無意中會給孩子提問的熱情潑冷水。
孩子還有其他許多偏、難、怪的問題,父母要有“見怪不怪”的氣度,不惱羞成怒,不驚慌失措,不表情夸張,平靜而沉穩地面對孩子的提問。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