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不少家長都覺得,孩子很難教育。其實是教育的態度不對,教育孩子要講究態度,態度不對就很難管教孩子,有良好的態度,孩子才會聽進去。
教育孩子需要很多耐心,其實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父母管教態度問題。該嚴管的時候不舍得管,慣出了孩子一身毛病,該放手的時候做不到放手,阻礙了孩子的成長。那么家長對孩子的管教態度應該是怎么樣呢?
家長對孩子的管教態度:
1.孩子沒規矩家長對孩子的管教態度不能慣。俗話講,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小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制定的規矩來約束他,孩子容易為所欲為,更不懂得判斷自己言行是好的還是壞的。所謂自由就是讓孩子在有規則的前提自由的活動。
立規矩要趁早,不要覺得孩子年紀小,就可以慣著,現在慣著,以后想管得時候就管不住了。從小教會孩子了解社會規則,明確告訴孩子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開始會很難,但孩子成長后,會明白父母的苦心。
2.孩子不做家務家長對孩子的管教態度不能慣。不要覺得做家務這件事可有可無,一個從小就不做家務,不愛勞動的孩子,長大后想要他突然變得勤勞,這是不可能。
父母一味嬌慣、包辦代替,不但會降低孩子的幸福指數,還讓“巨嬰”和“媽寶”等不健康人格出現,影響孩子的人生。讓孩子把家務活兒,變成了就像呼吸空氣般自然而然的習慣,那是家長送給孩子成長最好的財富。
3.孩子對長輩不敬家長對孩子的管教態度不能慣。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寶,常常會出現一個家庭里幾個老人圍著孩子轉的情況,有的孩子就被慣壞了,對老人呼來喝去,沒有絲毫敬意。
這點父母一定不能慣,孩子出現對長輩沒大沒小或不尊重時,若父母沒有適當糾正,長久下來,不僅會養成孩子霸道、不講理的個性,在團體中也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所以,家長應讓孩子知道:擁有一顆尊重的心是很重要的,有禮貌的孩子會讓他人覺得愉快、舒服。
4.盡量把事情交給孩子自己管理。當你喊不動孩子時,要反思,是否對孩子指令過多、控制過多。如果我們能給孩子自主權和空間,鼓勵他獨立做事、自己判斷、自己選擇、自己決定,把屬于他的事情交給他,只在真的需要你的意見和提醒時才出現,那么,你的意見和提醒,將會得到更多的尊重。
任何人都討厭被催促,家長的催促常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所以,要盡量把事情交給孩子自己來管理。比如,用鬧鐘或定時器,來取代你的監管和催促,效果一定更好。
5.家長對孩子的管教態度認真教育,教孩子換位思考。必要時,和孩子討論:當你喊媽媽時,如果媽媽不回應,你是什么感覺?當你喊小朋友時,如果對方沒搭理你,你怎么想?當你有問題喊老師時,如果老師沒反應,你覺得怎樣?告訴他,回復別人的話,是最基本的禮節,是對別人的尊重。比如別人給你東西,如果拒絕,也要說“謝謝,我不要”,不能置之不理。
6.盡量少嘮叨。家長說話太嘮叨,就等于把自己的話變成白色噪音,適合哄睡覺用,不適合讓話進入孩子的腦子。所以平時少說,有重要情況,談一次話,完整透徹地解決。
總之,對孩子的教育,不是只靠學校那些專業知識,更離不開家長的教育態度,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看到這篇文章希望家長對孩子的管教態度有一個正確認識。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