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父母不和受苦的都是孩子,不管是性格養成還是其他方面都遭受連累。那么,父母不和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父母不和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1、易怒。
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就會生氣吵兩句。天天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孩子原本脾氣再好也會變得易怒。比如:和別人交流的時候總是容易情緒激動,還會不自覺模仿父母的語氣和動作,發脾氣也控制不住。一不高興,那壞情緒都擺在臉上,這其實都是從小受父母的潛移默化。
2、性格孤僻。
孩子都希望爸爸媽媽能非常相愛,都希望自己的家庭充滿溫馨和歡樂。看到爸媽經常爭吵,孩子們心里怎么會快樂呢?有些父母因為吵架了心情不好,看到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會不順眼,大聲地訓斥孩子,甚至會動手,仿佛孩子就是導致他們吵架的原因。
想起自己小時候看到父母吵架就十分難過,心里還會擔心:爸爸媽媽如果離婚了,以后沒有人養我了怎么辦。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怎么會有好心情呢?
父母感情不和諧,孩子想幫忙也沒有辦法。而且孩子也沒有人去訴苦,因為這種事情孩子們都不愿意和朋友說,久而久之就容易導致孩子關閉自己。主要表現為:不會主動和別人交流,情緒低落,心態悲觀甚至對美好生活失去希望。
3、討好別人。
父母感情不和,家里再也沒有了歡聲笑語。父母要么冷戰,互相不說話,要么兩個人一說話就開始爭吵。孩子害怕父母分開,就像他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樣,爸媽離婚后又有了弟弟妹妹,孩子心里也會想著,誰來養活自己呢?
所以每當孩子看到父母心情不好,他也很想做點什么讓父母高興一下,孩子會變得十分敏感,一旦察覺到父母有一點不對勁,他會猜測是不是父母心情不好了,他就會變成一個更懂事的小孩。孩子不敢向其他小朋友一樣撒個嬌提要求,什么事情都會自己乖乖做好,只要父母心情好,不再吵架,孩子做什么都愿意。
這其實是在刻意討父母歡心,長大以后就變成我們所說的“討好型人格”。他總是很自卑,在家里委屈習慣了,在外面也總覺得自己要對別人非常好,才敢要求別人給他一點關愛。這種人害怕與別人起沖突,一旦與別人意見不和就會妥協,甚至會委屈自己讓別人高興。
4、情緒化。
父母心情好的時候對孩子很好,一旦父母吵架了心情不好,就會對孩子愛答不理的,說話的時候語氣也很差,明明孩子并沒有做什么錯事。
孩子會有樣學樣,為人處世無意間就會像父母那樣。長大以后孩子也會變得情緒化,高興了就對身邊的人笑臉相對,不高興了就會擺臭臉、無端端地發脾氣。這樣的人容易被壞情緒操控,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