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明明很努力,可成績卻提高不了,學過的知識,還是做一遍錯一遍,這可愁壞了家長們,那么,學渣怎么提高成績?
學渣怎么提高成績
1、培養注意力
要想讓孩子在課上集中注意力聽講,就要從日常生活中開始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很多都需要家長的配合。
例如,為孩子營造安靜的學習環境,不要在孩子學習或思考的時候過來打斷他的思路;讓孩子專心做一件事,不能三心二意;平時要訓練孩子長時間認真堅持去做一件事情,讓其能夠"坐得住"。
2、幫助孩子尋找適合他的學習方法
學習這件事情,方法對了,怎么學都能保證高效率,但若方法錯了,怎么努力也都是徒勞。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個體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正因如此,每個孩子所適用的方法也有很大差異。
有的孩子在早上的學習效率更高,有的孩子不斷抄寫才能記住知識要點,有的孩子要通過聯想才能記牢單詞,當然還有很多,但是一定要摸清孩子的學習規律,幫助其尋找更好的學習方法。
3、督促孩子:今日事,今日畢
孩子之所以做作業拖拉,不愿意立刻完成學習任務,實際上家長難辭其咎,因為孩子小時候的很多行為習慣都是在幼年時期養成的。比如說到了飯點該吃飯了,但是孩子不想吃,有的家長會放任其餓了再吃;
孩子該做卻不想做的事,有的家長也不會厲聲呵斥,這也是很多孩子養成拖延癥的原因。因此,家長在前期要督促孩子寫作業,并且在除學習以外的其他事情上,也要讓孩子合理安排時間,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4、培養學習興趣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舉個例子,很多家長和老師們經常會鼓勵孩子,要堅持做某件事情,堅持早起學習等等,有的孩子坐在課桌前50分鐘就如坐針氈了,但是玩游戲的時候卻幾個小時都能聚精會神,甚至不會喊一聲累,這是為什么呢?
這就是興趣的問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樹立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并且設置一些獎罰措施,讓孩子也有一種打怪升級的感覺,從而培養其學習興趣。
孩子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要通過交流、鼓勵,讓孩子上興趣班等方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要以身作則,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幼兒園小班孩子上課坐不住就是注意力不夠集中的體現,但其實幼兒園小班孩子也就三歲左右,年齡還小,對什么事情都充滿好奇心,各位家長放寬心就好,對于生長發育還未完成的孩子來說,注意力不及是正常的現象。只要使用對了方法都是能把注意力培養起來的。
幼兒園小班孩子上課坐不住怎么辦
先解決孩子上課坐不住的心理。引導孩子的欣賞和思考能力。孩子上課坐不住是一種事物認知上的急躁心理,只觀察到了事物的表面,就急于動手操作。這個問題其實比較簡單,我們只需要讓孩子學會欣賞事物和引導孩子思考就能解決。
比如孩子看別人玩陀螺,又看見別人玩變形金剛了。其實我們可以問孩子個問題進行引導:陀螺為什會轉?或者是變形金剛怎么變的?從而讓孩子從對事物表象認知到認識事物的本質上去。
這樣孩子就會對這件事本質上更專注的思考,同時也會鍛煉了孩子的專注力。但家長要注意,一定要問一些對于幼兒園小班孩子比較容易理解回答上來的問題,一定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另外一方面孩子上課坐不住也可能是因為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那不感興趣的問題也比較容易解決。比如孩子總有感興趣或者喜歡的事物,我們可以在這方面進行引導。比如男孩子喜歡玩玩具槍。我們可以以彈簧槍為例,讓孩子先玩。
然后我們再演示給孩子:想不想知道為什么爸爸媽媽打的比你準呢?想不想學呢?學會了可以給你的小伙伴展示一下。接下來,保準孩子比上課的時候都認真。注意力也就相應提高了。日積月累,就給孩子形成了專注的好習慣。上課坐不住的毛病也就消失了。
總而言之,對于幼兒園小班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的陪伴耐心和關愛對他們來說是最重要的。
6歲是孩子上學前班的年齡,在這個階段,孩子有必要提高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興趣了。所以,孩子在這個年齡時家長要重點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不要讓孩子產生不愿意學或者學不進去的想法。如果這些事情真的發生了家長一定要盡早解決,那么6歲的孩子不愿意學東西怎么辦呢?
6歲的孩子不愿意學東西怎么辦
1、家長多陪伴
孩子玩的時候,家長陪伴玩,但是規定玩的時間,玩之后,家長要陪同一起學習,這樣孩子更有動力。記得之前寒假,我陪小外甥一起閱讀,明顯他閱讀興趣比自己閱讀起來要大的多。
2、這個時候建議家長要學會放手
學習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家長的陪伴也是必不可少。可以給孩子布置好任務,家長坐在孩子身邊處理自己的事情,不要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任務要完成。
如果遇到學習上的困難,家長可以及時輔導,也不會給孩子太大的壓迫感,否則6歲的孩子不愿意學東西的問題在高壓的情況下是永遠不會得到改變的。
3、細心觀察,了解孩子的真實思想
由于環境、性格、性別等方面的差異,每個孩子對同一問題可能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對于這一切,爸媽一方面要根據孩子的情緒變化和行為舉止窺測其內心深處的變化;另一方面要通過談心等活動,打開孩子心靈的窗戶,使孩子愿意向你傾訴真情。然后,針對孩子實際情況進行引導幫助。
6歲的孩子不愿意學東西的原因
1、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如果孩子不善于表達,那這些困難是不容易被發現的,也容易被家長忽視。當孩子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而自己不知道怎么去解決的時候,就會打消學習的興趣。
所以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從幼兒時候就要開始培養。
2、多觀察孩子情緒有無異常
如果6歲的孩子有愛發脾氣等問題的出現,多半考慮是由心理原因引起,多于孩子溝通幫孩子排除心理壓力。或者是孩子在學習當中碰到難解答的學習問題,從而出現逃避學習導致自卑心理,也會引起6歲的孩子不愿意學東西的事情發生。
現在很多小孩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被家長各種伺候和照顧,漸漸的也就養成了十分蠻橫的性格,甚至有的時候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還愛扔東西。對于孩子這種脾氣暴躁,還不愛惜東西的性格,家長應該如何去教育和引導呢?
寶寶愛扔東西怎么辦
1、不要對孩子扔東西抱有過于關注的態度,也不要斥責孩子。孩子剛開始扔東西的時候是一種無意識行為,如果你再三提起、再三強調或者斥責孩子的話,會使這件事情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告訴孩子你不喜歡他這樣到處扔東西,扔掉的東西會被損壞,還會丟失,有可能以后都不再回來了。必要的時候,把孩子扔掉的東西藏起來,給他一個懲罰,下次他再扔的時候就會考慮能不能再擁有的問題了,再扔東西的時候也不會那么不乖了?
3、家長可以不去撿拾寶寶丟棄的東西,在寶寶看不見家長的范圍實行可監控的隔離,即限定他呆在一處稍小的安全的范圍內,時間由家長根據寶寶的情況掌握。隔離結束后,一定要讓寶寶明白為什么他被隔離,大一點的寶寶應讓他自己表述出來。
4、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而是蹲下來,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逐漸冷靜。當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被父母理解的,關心呵護的,他就會有充足的安全感,慢慢地,孩子就會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緒,并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5、孩子任性根本原因是孩子內心沒有一個規則,他只是在順從自己的原始欲望。所以在合適的年齡為孩子建立規則,就顯得尤為重要。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些東西真不是“大了自然就懂了”,要從小告訴孩子,規則就是規則,任何人都不能為所欲為。
寶寶愛扔東西的原因
原因一:無論寶寶多大,偶爾也會有一種沖動,想狠狠地扔東西,借以發泄自己的挫敗或怒氣。寶寶并不善于處理自己的情緒,所以當他發現這樣的行為能讓自己感覺好受一些,就會在遇到壞情緒時再次重復。
原因二:孩子有了抓握能力,投擲能力時他會感覺到驚喜;當他看見自己奮力一扔,就能夠讓手中的東西飛離那么遠,就有一種成就感。
原因三:一般孩子沒耐心、脾氣大是因為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失去了自己的掌控性。比如孩子正在看電視,而媽媽突然把電視關了,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看電視,所以就會做出發脾氣扔東西的行為。
孩子愛扔東西發脾氣怎么教育
第一、孩子往往會去模仿家長的行為,所以家長就應該為孩子做一個正確的“領路者”,讓孩子健康成長。如父母每當下班回到家之后,東西不亂扔,如果亂扔之后,也要及時的收拾起來,那么孩子看到父母的行為之后,長此以往,孩子也就會養成東西亂扔之后主動收拾的好習慣。
第二、幫助孩子說出感受,描述你所看見的問題。“我看到你生氣了,還把東西扔到了地上。”孩子可能不說話,也可能會哭,給他一點時間平復心情。
第三、告訴孩子亂扔東西是不對的,可以有其他的方式發泄生氣的情緒,比如在紙上亂畫、跺腳、在沒人的地方喊叫等等,只要是不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就可以。
第四、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愛發脾氣的孩子家長也要制定相應的處罰規定,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小不懂事,發脾事不是什么大事而過度包容孩子,有句話說得好:“穩定的情緒,是最好的教養。”
相信不少家長都遇到過孩子無理取鬧哭的時候,怎么勸孩子都無動于衷,甚至有些家長因此也變得急躁起來,用強硬的手段將孩子制止、帶走。其實這樣的方法并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疏遠和家長之間的距離。
寶寶無理取鬧哭的時候該怎么辦
1、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砸東西、打人,要控制住孩子的小手,告訴他這是不對的,這樣會把媽媽弄痛,但不要給孩子貼標簽,比如“怎么這么不講道理?怎么這么不懂事!沒有禮貌!”之類;
2、當他們發脾氣胡鬧,講道理不管用時,不如適當冷處理,無視他們的哭鬧。別看孩子小,他們在發脾氣時也在偷偷地觀察你的反應,試探你的底線。這時家長一定要做到“溫和而堅定”,自己定的規矩不能打破。冷處理一下,要讓孩子明白胡鬧沒用,為了讓冷處理有效果,全家人都要統一戰線。
3、家長不要孩子一哭就立刻妥協,因為這樣的情況只要發生過一次,孩子就會牢牢記住并熟練運用,因為他知道哭鬧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長不要在孩子的眼淚面前讓步,以免這種情況愈演愈烈。
4、等孩子哭得很累了,也很難受時,可以找一個毛巾,給孩子擦擦小臉,抱抱孩子,孩子情緒發泄后,也能聽得進大人講話,這時候再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往往能夠接受了。
寶寶無理取鬧哭的原因
原因一: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求助或者需求的時候就立馬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就會給孩子一個初步的認知,“我想要什么都是可以的”,但是當遇到一件事情,家長不想滿足的時候,孩子就會用孩子的方式來抗議,那就是哭鬧,大聲叫,在地上打滾等等。
原因二:本來與孩子約定好的事情,說變就變,不能狠下心堅持原則。看見孩子哭得死去活來,上氣不接下氣而心軟。這樣如何讓你的寶寶遵守你約定好的規則,而且你孩子只要有這樣次的得逞,就會得寸進尺,變本加厲。
原因三: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根本不會表達,當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他們只能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實踐,知道可以通過哭的方式得到滿足,時間長了,他會形成一種習慣。
寶寶總是無理取鬧的危害
第一、任性是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幼兒的任性,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因為任性的幼兒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商,他們往往隨心所欲,很難作出利他的行為。
第二、幼兒任性時通常會伴隨著煩躁、忿怒的情緒。一次情緒失控對身心影響不大,經常性的情緒失控,就會對健康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了。
第三、家長如果持續對孩子這樣有求必應,就會讓他在思維和行為上都產生一定的誤區,認為只要是自己提出的要求,家長都會給予滿足。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更加的無理取鬧,在一些行為上也會表現的更加的驕縱。
第四、通過哭鬧的方式得到了這個東西,就會覺得原來無理取鬧也是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的效果往往更好,所以我為什么要好好說話,想要什么直接哭就都有了呀。
如今很多小孩子都是在家長的臂膀中長大的,很少有與陌生人接觸的機會,慢慢的孩子也就養成了內向怕生的性格,在與別的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就有可能顯得不合群,甚至被別的小朋友孤立起來,這對于小孩本身就是一種不小的傷害。
幼兒不合群的原因
1、成人保護欲過強、包辦代替過多,孩子不僅會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也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就很容易在受到挫折、失敗后變得敏感、膽怯,最終形成自卑的性格,因此不敢和他人接觸。
2、生活中有些家長,總在無意中給一些不善交流、不合群的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簽”。也許這是家長的無心之舉,但是這種貼標簽的行為會對孩子造成有意無意的心理暗示,導致孩子產生消極的心理影響,從而使得孩子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本身就是內向不合群的孩子。
3、有些幼兒在家被嬌寵慣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以“我”為中心。他們在幼兒園,覺得沒有在家里自由、舒適,于是對園里的生活無興趣,對其他小朋友也無感情。
4、幼兒不肯參加集體活動,好多是態度問題。有些幼兒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耍賴,就鬧情緒了,不愿同別的小朋友一起活動。
幼兒不合群的解決方法
第一、體育運動往往是群體活動,多參加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寶寶的“合群”性格。因此,家長應該特別鼓勵寶寶結交更多愛運動、體能好的小伙伴,以便寶寶在后者的帶動下提高參與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二、即便孩子再孤僻,內心也會有與人交往的意愿,也有被人接納的渴望。孩子不敢表達,家長需要幫他一把。利用生日、周末休息的機會,邀請小朋友來家聚會,孩子在自己的家中,會更放松,利于他和其他小朋友融入到一起。
第三、同齡人大多時候不會起到一個照顧人的角色,和他們在一起需要自己照顧自己,而有些孩子就是因為無法照顧自己所以不愿意進行社交,他們對于父母的依賴太過明顯,不習慣父母不在的場合。這種情況父母也不能操之過急,而是慢慢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先獨立,再社交。
幼兒不合群的危害
1、一個人自處雖然沒錯,但是長久以往,孩子會越來越陷入自我相處的漩渦之中,從而開始抗拒與別人的交流,這樣會使他們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
2、由于被孤立也會導致孩子失去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長時間處于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開始自我懷疑,所以他們對于自我的評價就會變得不準確,性格開始變得自卑。
3、現在的社會發展是一個需要團隊協作才能夠更好生存的社會,如果孩子的性格不合群,那么就很容易導致他們在社會當中喪失掉很多機會。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總會有不同的特點,就比如四歲的小孩,不僅僅會調皮還不聽爸媽的話,家長要了解孩子這一時期的特點,才能正確引導好自己的孩子,那么當四歲小孩調皮不聽話怎么辦呢?
四歲小孩調皮不聽話怎么辦
1、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
有些在四歲的小孩還調皮不聽話,這和家長正確的教育方式有關系,所以家長平時要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教育,不要經常打罵,而是要多安慰以及多鼓勵,讓孩子保持放松的情緒,更好釋放心中的壓力,逐漸改變不聽話、脾氣大的性格。
2、對孩子多點耐心
積極調整,應該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因為小孩子這時候的歲數還不大,很容易會出現調皮、不聽話的問題,而且調皮是孩子的天性,所以不能一味的否定甚至懲罰、呵斥孩子。
這時候我們就應該多些包容、理解,給予孩子多一些言語上的鼓勵,正面接受其行為才能讓其行為變得越來越健康,而且越來越出現期望其會出現的行為。
3、對孩子進行獎懲措施
四歲的小孩子還不聽話,家長就要實施獎懲相結合的機制,你讓他做什么事情,你要告訴他做好了以后會有什么獎勵,如果他不愿意做,你要告訴他,他不愿意做會有什么懲罰,而且你要說的就要做到,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一時手軟就放任自流。
要不然就會適得其反,孩子也就會以此為要挾,次次都會如此。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該狠心的時候,一定要狠心,嚴格才是真的愛孩子。
4、及時糾正孩子的不好行為
我們需要做到合理的愛護孩子,不能嬌寵,也不能太過嚴格。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打罵或太苛刻以及放縱孩子,這幾種教育的方式都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
還有就是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指出孩子的錯誤,并讓他及時改正。如果媽媽發現孩子錯誤后,不及時糾正,還嬌縱和誤導孩子的話,對以后的教育是沒有益處的。
5、多對孩子進行鼓勵
尤其是調皮不聽話的孩子,家長在平時就應該積極鼓勵孩子,多溝通、多交流,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不能孩子不聽話就否定了孩子的成長,也要看到孩子進步的一面,同時讓孩子繼續努力的表達出來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夠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
三歲女孩子怎么管教?很多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追本溯源,其實都源自小時候教育的缺失。因此,在孩子3歲時,父母就應該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習慣,生活習慣,引導孩子能夠正確說出自己的情緒,多帶孩子去戶外感受大自然,讓親子關系更融洽。
三歲女孩子怎么管教
1、不要強制性的制止孩子的行為,讓他先親身嘗試,自發的明白這種危害
三歲的孩子比較淘氣,本來他就不太成熟,還格外的固執,經常和父母對著干。他想要做什么事情,也不管對不對,他也不會改變決定。往往這時候父母就會失去耐心,強制性的制止孩子的行為,結果卻換來孩子更為放肆的哭鬧。
太過強硬的態度對孩子起不到一點作用,甚至還會起到相反的效果。當孩子想要做什么不該做的事情時,父母可以讓他自己嘗試一下,感受一下后果。這樣父母不用再嘮叨,孩子自己就會長記性,下次不會再做類似的事情。
2、對于太調皮的孩子,如果他不遵守規矩,就罰坐,規定時間內不準動
孩子有時候太調皮,打他兩下根本不起作用。當時可能會聽話,但是過后又會變成老樣子。而且有些孩子還不怕打。這就讓很多父母沒招了。其實只要抓住孩子的軟肋,就能讓他服服貼貼。孩子大部分都坐不住,比較好動。
所以就可以從這一方面入手,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他如果不聽話,就罰坐。規定一段時間,讓他面朝著墻壁,坐在那不許動,誰也別理他。十分鐘或者十五分鐘之后,看看他的態度。如果不行,時間再延長。這樣是一種溫和的方式,但是比著打罵孩子效果要好。
3、面對不乖的孩子,給他立規矩時父母要貫徹始終,不能有一次縱容
既然要給孩子立規矩,那么作為負責人的父母要守好原則,對孩子不能心軟。立好了規矩孩子就要遵守,否則就要受罰。就算孩子撒嬌耍賴乃至撒潑打滾,父母也不能有一次心軟,不能破壞規矩。
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明白規矩的重要性,讓他自己重視起來。給孩子立規矩不只要孩子配合,父母的態度才是關鍵。只有父母把好關了,才能更好的管教孩子。
幼兒園是很多孩子面臨的第一個大的挑戰,他們可能沒有正式離開過父母、對幼兒園的環境和老師感到陌生,因此很多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哭鬧、不上幼兒園的想法都是正常的。但一直哭鬧也不是辦法,我們必須要幫辦法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那么孩子不上幼兒園哭鬧該怎么解決呢?
孩子不上幼兒園哭鬧該怎么解決
1、家長要保持平靜心態
無論孩子多么哭鬧,都不要沖孩子發脾氣,盡量對他保持平靜的態度,要是你表現出擔心、憂慮、急躁,孩子會感受到這些不良情緒,以為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會加劇他的不安情緒。
2、家長不要太寵著他
因為孩子在家里就像“手心里的寶”人見人愛,到了幼兒園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他會很不習慣。這時你就不要再像原來那樣寵他,要盡量讓他知道:他長大了,不像原來了。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孩子不上幼兒園哭鬧的問題很快就能所得到改善了。
3、提升各項能力
如果孩子的自理能力、交友能力、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各方面有欠缺的話,要逐個給予提升,從緊急到不緊急,慢慢來。像自理能力、交友能力、表達能力是最重要的,要先啃下這塊硬骨頭。
4、找到孩子的朋友圈
家長要經常帶孩子在樓下玩,就像我們小區里和孩子差不多的小朋友有好幾個,我們幾個媽媽就商量著讓這幾個孩子一起上幼兒園,這樣孩子之間比較熟悉,到了幼兒園里也不會感覺到孤單。
5、適當性的誘惑
對于孩子不上幼兒園哭鬧的狀況,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特別喜歡的一些玩具或者是零食,告訴孩子,如果今天乖乖地呆在幼兒園就可以多看半個小時電視,或者是獲得了小紅花獎勵,可以多吃一個冰激凌等等。
這樣孩子在記住你的獎勵之后,在幼兒園可能會更容易展現自我,慢慢的孩子的適應能力變強了,不想上學的想法也就消失了。
6、和他共情
當他哭鬧的問題出現之后,家長要尊重的蹲下來表示理解并表達愛,可以用拉手或者擁抱,表達愛、平復情緒,傳遞勇氣和力量,“我理解你現在很不舍得媽媽離開,我也一樣”,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和他站在一起,這樣孩子的內心就會安定很多。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