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說到中學生,讓很多家長聽到之后頭疼不已。家長讓干什么就偏偏不干什么。除此之外,孩子的情緒也變得焦躁不安,畏難情緒嚴重,甚至出現抑郁的情緒,無論如何就是不去上學,讓很多家庭陷入昏暗,那初中學生厭學的原因是什么?
1、學習難度增強
對于中等成績的學生來說,瞬間增加科目,一旦跟不上班,他的挫敗感就會變得特別強,嚴重的還會自我懷疑。
2、學習的壓力
光是學習難度增強,還不足以形成厭學心理,來自父母、老師的壓力,才是讓孩子放棄學習的主要原因。
3、沒有學習目標
學生本身也會因為學習目的不明確,不求上進或學習方法不當,考試遭受失敗而產生的厭學心理。
4、不知道為什么學
不知道為什么學的原因就是目標不明確,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是努力的動力,十分重要。但是有些孩子可能覺得他學習的目標是“為了父母,為了老師,為了考上好的大學”,有這種想法的同學注意了,你有可能走向放棄學習的邊緣。因為這個目標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5、看不到希望
平日里用功學習,埋頭苦學,但是學得很吃力,每次考試都在班級后面。這類學生還是常見的,他們看不到希望,表面在學,心中卻在放棄的邊緣。原因在于對他們對自己能力的評價不客觀,因為一兩次的失敗就全盤否定自己,在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低,有些人甚至對自己絕望。
6、感覺學校過于束縛
對于不喜歡被約束,尤其是生性活潑好動的孩子來說,會特別抗拒學校一些要求比較嚴格的條例,比如,統一服裝、統一發型、不準遲到等,他們不愿被約束,就會產生厭學的情緒或行動。
初中學生厭學父母如何教育
第一、家長深入了解孩子的需求,給予孩子更加獨立自主和表達自我的機會。
孩子的青春期這一階段,家長不要吝惜對學生的贊美,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滿足學生追求卓越的渴望,給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家長將看到他們更好的表現。
第二、家長與學生建立友誼,培養學生與其他同學建立良好關系。
學生之間應該成為朋友,學生與家庭成員,甚至家庭成員之外的人也應該成為好朋友,家人之間本就應該彼此信任,家長信任學生,學生應該信任父母和教師。家長沒有真正理解同情和信任學生,學生可能視家長為敵人。
第三、樹立學生自信心。
身處青春期的學生往往喜歡扮演英勇無畏、果敢自信的形象,但也有些孩子面對困難時望而止步,他們對自己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成人信心不足,家長鼓勵學生的行動,對于成長過程的錯誤家長學會理解,不要總是用俯視角度看學生。
第四、家長幫助孩子制定目標和學習計劃。
缺乏目標的學習是被動學習,家長幫助學生制定相對較為簡單的目標,實現的幾率比較高,以此來激發自己的動力,而一旦達到了目標,內心的自信也會得到提升,通過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來貼近更多的大目標,自然也會幫助自己變得更好,激發自己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厭學情緒被正能量以及自信心從內心當中抹除,成為一名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好學生。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