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家長需要暫時的采取冷處理方式,例如孩子的無端、故意的行為不予理睬。這樣孩子慢慢的就會感到無趣,從而收斂發脾氣。然后父母再和孩子溝通,詢問孩子為什么要發脾氣,并且告訴孩子想要做的事情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發脾氣生氣并不能解決。要告訴孩子這樣做的不良后果。
脾氣大的孩子怎么教育培養
轉移注意力
小孩子在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經常會變得非常的暴躁,父母可以適當的轉移一下小孩的注意力,讓其被其他有意思的東西吸引,然后逐漸的緩解暴躁的情緒。
多注意溝通
如果孩子暴躁發脾氣了,那么父母是應當注重跟小孩的溝通,引導小孩訴說自己心里的想法,等傾訴過后壞脾氣幾乎也消失的無隱無蹤了。
注重培養小孩的興趣愛好
很多興趣愛好都具有修身養性的作用,比如書法比如繪畫,平時培養小孩子的一些興趣愛好,不僅是一門特長而且在能夠修身養性,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溫和起來,不那么的輕易發脾氣。
及時鼓勵小孩
小孩子的動手能力有限,在玩耍時或者是做功課時遇見了困難無法解決就很容易暴躁,這時父母應當及時的鼓勵小孩,并且給予一定的引導與提示,幫助小孩一起克服難關,這樣才能夠逐漸的緩解孩子的暴脾氣。
父母及時反省自己
小孩子的性格跟家庭環境有關系,如果父母脾氣比較暴躁,那么小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也是很容易變成一個暴脾氣的。父母應當盡量少在孩子面前發脾氣,以免朝著暴脾氣的方向引導小孩。
遇到孩子發脾氣怎么辦
1、絕對不要斥責或體罰孩子
斥責等于火上澆油,適得其反。特別是家長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樣子,等于是孩子發脾氣的“榜樣”。須知,柔能克剛,而剛卻克不了柔。
2、抱住孩子,不要讓他撒野
這一點,在于用骨肉之情和善良的愿望,幫助孩子控制難以自制的情緒,讓他一動不動地待上5分鐘,爆發的情緒就會平息下來。
待孩子發過脾氣之后,再同孩子談心,教育孩子認識發脾氣的危害,學會以理智駕馭感情。對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應主動地給予滿足,不合理的要求堅決不能滿足,怎么撒野也不行,讓孩子明白:凡事必須講道理,無理寸步難行。
對人小脾氣大的孩子,父母教育的口徑必須一致,切忌南轅北轍。
孩子病后常會“長脾氣”。家長應注意,即使孩子生病時也不要無原則地遷就。在孩子哭鬧時大人堅持原則很有必要,但不能讓孩子一直哭鬧,要及時轉移他的注意力。這么小的孩子,在他大哭大鬧的最高峰過去后,帶他看看外面的車、小動物等,讓他慢慢恢復平靜。
3、盛怒時不管教孩子,冷靜后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做做家務、聽聽音樂。
平靜后,嘗試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千萬不要在對孩子愿望不了解的情況下,自己先發火,更不要將自己的愿望強加給孩子,造成孩子的對抗情緒。希望爸爸媽媽對孩子多些尊重、多些理解和溝通,少用家長的權威。
孩子脾氣暴躁,家長越管情緒越失控,管還是不管?
當然要管,但是這個管,我們應該調整一下,主要是保持與孩子的聯接,做孩子心靈上的支撐,不是控制。
這個年齡的孩子,隨著生理、心理和智力的發展,自我意識形成,獨立意識要求明顯增強,他們希望用他們的方式去看待世界,去處理他們所遇到的一切問題。因為沒有經驗,他不能確定自己的正確與否,與父母對抗也是他們的一種極端的方式來確定自己的對與錯。
父母這時要做的是傾聽,不簡單去分析,更不做判斷,而是理解孩子選擇的合理性。只有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嘗試后他才能感知到自己被尊重和心靈的自由;才能在失敗中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認知和應對方式。
這里父母還需要主要一點,不管孩子怎么錯都要接納孩子,而不是指責。最忌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是指責和嘲笑,這會傷害孩子的自責,讓孩子失去心理支撐。父母是孩子首選可信任的心靈港灣,、一旦失去,孩子會在迷茫中掙扎。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