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不建議打。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局部有獨立的自我思考意識,所以當孩子不聽話時,家長應該耐心和孩子溝通,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
十歲女孩不聽話能打嗎
不能!孩子是越打越生分,與你距離越遠。好孩子不是打出來的,越打孩子越叛逆。
首先,做父親的要平等對待孩子,坐下來與她平和對話,了解孩子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這種情況。
其次,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如果是做父親的平時關心不夠,要做自我批評,態度要真誠,沒有什么不好意思,不但不會削弱你做父親的形象,反而孩子會親近你,形象更好。
第三,找到問題的癥結,要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做思想工作,要耐心細致說服教育,不要擺老子的架子,孩子想通了,自然就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家長打小孩對其會帶來何種影響
一、打孩子會讓他們認為“打人”是一種可以解決沖突的方式
孩子在學校打了小朋友,我們先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然后再把他打一頓,這能自圓其說嗎?如果我們這樣做,孩子會覺得武力是一種非常好的解決方式,只要拳頭夠大、夠硬。
二、打孩子會損害其認知發展
幼兒階段,孩子通過與家人、老師、同伴等人的交往逐漸形成對自己的判斷和認識,如果這時家長采用打的方式來對孩子,孩子就會產生“我不是好孩子”的評價和認識,這樣的孩子難以形成較高程度的自尊,容易自卑,不利于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三、疼痛的體驗并不能提高孩子的道德感
疼痛和驚嚇會讓孩子停止不良行為,但長期而言,并不能取得積極正面的作用。他們只是被憤怒的家長嚇住了,思維處于停滯狀態,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建立正誤觀以防止同樣的錯誤出現。由于害怕挨打,他們可能會學會怎么避免錯誤被發現。
四、讓孩子懼怕父母,而不是尊重父母
成年人都會懼怕傷害自己的人,更何況脆弱而敏感的孩子。一旦孩子在父母身上找不到信任感和安全感,就會對身邊產生猜疑、恐懼的情緒。只有在不懼怕的前提下,孩子才會尊重父母。
五、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以為小孩子沒有自尊的需要,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會察覺到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特別是父母。挨打的孩子會想:原來最愛自己的人也可能會傷害我,雖然他們一遍遍說是為了我好。你還記得自己被打之后的感受嗎?你是不是感到憤怒、悲傷和困惑呢?你甚至可能覺得爸爸媽媽并不愛你。父母并不希望讓孩子產生這樣的感受,他們的行為卻往往會造成這樣的后果。
六、常挨打的孩子更容易焦慮和恐懼
打罵讓孩子收起柔軟的內心,用順從討好或者冷漠叛逆的行為來偽裝自己,這樣的孩子別說快樂成長,就連起碼的身心健康都無法保證。常挨打的小孩普遍更為膽小,也更容易受到驚嚇。
七、暴力是暴力的催化劑
從小遭受毆打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變成施暴者,可能會攻擊他們的父母活男女朋友。例如藥家鑫曾說:“為了練琴媽媽都會打我或者拿皮帶抽我。”“有一段時間爸爸看我的成績不好沒有努力學,把我關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飯能上樓以外,其它時間都在地下室里待著。”由此可見,棍棒底下可能會出逆子。
十歲孩子叛逆期怎么管教最合適
1、孩子到了叛逆期,會跟家長對著干,很不聽話,讓家長很生氣,這時候家長也不要跟孩子發生正面的沖突,很多事情不要對孩子嘮叨,過多看到孩子心情不好,可以耐心跟孩子聊一下天,詢問一下孩子的心里想法,不要過多的打罵孩子,批評孩子,讓孩子說話語氣要溫和。
2、即使是父母孩子之間的相處,也是需要以尊重為首的,很多孩子在叛逆期的時候尤為喜歡反抗自己的父母,就在于從父母那里沒能獲得應有的尊重。孩子的成長也需要有個人的隱私、個人的選擇空間,好的教育應當從尊重開始,也是正確愛孩子的開始。
3、最舒適的親子關系,往往都是彼此之間是平等的,孩子與父母能夠同處于一個平臺之上,而不是被父母居高臨下的約束。當父母能夠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不去切斷與孩子平等的對話,很多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才能拉近親子關系。
4、這里我們更講究的是良性的溝通,而不是單方面的說教和指責,孩子對于父母也同樣需要有表達的權利,只有彼此之間有溝通回饋家長才能了解孩子具體的情況。并且,父母對于孩子的愛和支持,也需要通過溝通表達出來,不要讓言不由衷的語言傷害到彼此的感情。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