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叛逆期的孩子內心又細膩又敏感,千萬不能任意打罵,強迫他去做不喜歡的事情。要用心跟孩子交流,當作朋友一樣平等的分享內心想法,多給孩子一些支持和鼓勵,讓他可以充分表達自己,可以做主,這樣他的叛逆期會縮短,緩解,強壓只會造成不好的后果。
叛逆的小孩怎么教育
1、避免兩極教育誤區。家長應辯證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該階段是孩子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個性和創造性都恣意升騰,侍機張揚;同時,由于孩子身心發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們形成的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確引導孩子。
2、下放權利給孩子。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后,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和尊重。所以,家長要注意對他們下放各種權利,以幫助孩子從不諳世事向成熟過渡。時間支配權這個時期的孩子渴望擁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長不要自作主張,將孩子的時間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滿滿的,要將時間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對安排的不合理處,家長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議,千萬不要全盤否定孩子。
3、尊重孩子家長不要老是盯著孩子的弱點,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同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在與孩子接觸時,家長應盡可能多找孩子的優點,并多鼓勵,減少孩子對家長的抗拒心理。
4、換位思考家長也是從青春叛逆期走過來的,只是沒有現在的孩子表現得明顯,所以面對孩子令人不解的行為,不妨換位思考,想想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有了共鳴后就會理解孩子,能找出問題的癥結。
5、忌從學習入題同孩子交流,家長不要老以學習成績入題,這樣只會讓孩子心有壓力,懷疑家長交流的動機。交流時,家長可以從家事入手,將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后,再談正事。
6、穩定情緒家長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會導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長在急躁、心煩、不冷靜的時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靜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叛逆期的孩子該怎么溝通
1、尊重孩子,不作道德評價。做家長的不要過于嚴厲,一旦孩子叛逆就給孩子扣上“不聽話”的帽子,甚至對孩子“上綱上線”。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少用這樣的話語,減少孩子的逆反心理。
2、多點理解多點包容。叛逆期是每個人必經的人生過程,換位思考一下,當爹當媽的自己以前也有過青春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處于叛逆期也是可以理解的。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寬容,這樣有利于孩子情緒沉淀,減少不必要的言語沖撞。
3、停下來傾聽孩子。叛逆期的孩子往往內心有許多感情無法訴說,家長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會忽視孩子的情感訴求。實際上,通過訴說溝通才能使孩子和家長建立起更加信任的關系。家長通過平等地和孩子溝通,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給孩子建議,能幫助孩子排解情緒。
4、找孩子信服的人來開導。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會有樂于傾訴的對象。處在叛逆期的孩子如果無法很好地和父母溝通,那么可以換個方式,找孩子信任的人與他溝通。這樣所取得的效果可能比強迫孩子與家長溝通更好。
5、給孩子權利。很多嚴厲的家長或許在發現孩子叛逆的行為就開始進行教育,完全不給孩子機會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更有家長給孩子開出處罰單,“不允許看電視”、“不允許出去玩”,這樣霸道的溝通方式是萬萬使不得啊!溝通過程中,家長切記要留給孩子權利去表達,去支配自己的時間,去決定自己的事情,去擁有自己的隱私。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父母要避開三件事
1、避開沒必要的批評
很多中國父母關心孩子的方式就是有事沒事跑去刺孩子一下,明明是想要了解孩子的生活,為了孩子著想,可偏偏說盡了傷人的話。更有甚者試圖通過“激將法”來讓孩子發憤圖強,例如捧高別人、貶低孩子。
殊不知,你們的這種方式不僅無用,還可能把孩子越推越遠,甚至讓他們在沒必要的批評聲中變得逆反,你越是批評,孩子越要跟你對著干。
幸福心理學專家周梵就提出過,“激將法完全不符合心理學的運作原理。”因為從心理學上來解釋,自我改變是需要力量的,也就是內驅力來完成。每一次改變,都需要孩子拿出內驅力來破除舊習。偏偏罪惡感是最容易扼殺力量感的東西。
父母的每一次批評,你們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指責,都會剝奪孩子的力量,反而讓他們不敢或者不想去改變。建議各位父母學會跟孩子好好溝通,教育青春期小孩時,把注意力多放在孩子的內在心理變化上,而不是外在行為改變上。
2、避開沒必要的嘮叨
曾經有機構針對中小學生的親子聊天內容開展過一次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中國父母與孩子交流的首要話題是學習,比例高達67%以上。”其次,也有機構認為,除了學習以外,父母還會特別在意孩子的人身安全問題。而以上兩個偏偏是青春期小孩最反感的話題。
對這個年齡段的小孩而言,他們更喜歡追求自由和刺激,父母的一聲聲嘮叨,就像是咒語一般,束縛著孩子那顆想要“叛逃”的心。
如果說在孩子青春期以前,父母的話是“黃金”,那么在青春期以后,你們的話就變成了“垃圾”。自我意識蓬勃發展的他們,壓根聽不進去父母們的叮囑,一句話重復三遍,孩子準會嫌煩。
所以,對待這個年齡段的小孩,你在說話的時候越精簡,他們越容易接受,反而不會想著去做叛逆之事。
3、避開沒必要的較量
知名相聲演員于謙曾經在節目上透露,兒子進入青春期以后,就變得特別叛逆,對父母惜字如金不說,你稍微管一下他便激烈地反抗。于謙對著嘉賓們感慨:“這個年齡的孩子不能去惹。”
可惜很多父母偏偏喜歡反其道而行,孩子越是反抗,越是不理父母,他們偏偏要跟孩子展開一場較量,向著颶風眼靠近,企圖能讓孩子認輸。結果自然是兩敗俱傷,孩子愈發叛逆,恨透了父母的專制,對自由更加向往;而父母也傷透了心,認為自己為了孩子犧牲一切,可他們卻像仇人一樣。
反之,如果你們能學會適當示弱,把主動權和選擇權交到孩子手上,往往能夠以退為進,才更容易贏得孩子的心。另外,青春期的小孩其實表面上看著囂張跋扈,實際上內心脆弱,經常容易對自我產生懷疑和否定,也時常對未來感到畏懼和迷茫,他們更需要父母的理解、接納和鼓勵。
如果父母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多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他們天馬行空的想法,你們或許能收獲一個不一樣的小孩。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