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大多數孩子在十二三歲時就開始出現叛逆期。這時候的孩子比較難以管教,比較自我,通常和家長意見不同,甚至還要煩家長。作為父母,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細心的體會他的感受,然后用更親切的語言來了解他的情況和他交心,交朋友。經過多方努力,他的叛逆期很快的就會過去的。
叛逆期小孩怎么管教
1、要充分的尊重,不剝奪孩子做選擇的機會。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做任何一個“為孩子好”的決定,要做到與小孩溝通將事情的利弊關系告知,積極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盡量讓孩子和家長處于平等的交流關系之中。
2、用愛來包容,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一個家庭氛圍對叛逆期孩子的心態影響巨大,父母的情緒和言行時時刻刻都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平時要注意言行避免居高臨下的言語和態度。父母和孩子彼此之間要有承接性,把握好家庭氛圍會更融洽。
3、作為父母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父母在處理孩子的事情時盡量做到情緒穩定,不在激動時指責孩子,激化矛盾。叛逆期小孩的心態具有兩極性,易沖動、易低落,家長要懂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將情緒全部發泄到孩子身上。
4、借助外部正行為力量??梢赃m當帶孩子參加一些正行為的活動,讓孩子從心理上有感受正行為,使孩子養成更好的心理正行為習慣。
何為孩子的叛逆期
從幼童到成年,孩子一般會經過三段叛逆期,這屬于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由于對事物的高度好奇心和探求心,從而導致其心理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懷疑和批判意識,“質疑”、“反抗”、“爭吵”、“離家出走”正是孩子叛逆期發展到高峰期時會出現的集中表現。
此時的孩子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他們會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所以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孩子們會嘗試運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不滿意的情緒宣泄便成了我們所說的叛逆期。
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
父母以下行為是孩子叛逆的根源
1、用高高在上的語氣命令孩子
心理研究發現,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走向自我獨立的階段,最忌諱別人用指令性的語言來教育自己,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父母。很多青春期的小孩容易逆反,一來是因為大量荷爾蒙的分泌,導致孩子的身體快速發育,情緒也變得極端。
二來是孩子的內心矛盾沖突比較復雜,獨立與依賴、理想和現實、自卑和自負,這些都是青春期小孩可能會經歷的。生理上的快速發育,心理上的搖擺不定,反復撕扯著孩子,以至于使其變成一個“小大人”,本能地想要自己做主,不愿意別人在用高高向上的語氣來命令自己。
一旦聽到父母的嘮叨和指責,他們就會內心煩躁,心生抵觸,想要逃離,極端一點的小孩甚至會用更加叛逆的方式來反抗父母的管教。
2、習慣性打壓和否定孩子
教育學家分析,青春期的小孩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經常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已經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大人。實際上,表面自信的他們,內心卻又極度脆弱,自負的同時又有一顆敏感又脆弱的心,把大人的評價看得特別重要。
如果父母經常打壓和否定小孩,往往就容易激怒到他們,使其心理發育扭曲,日后變成一只刺猬,習慣用尖酸刻薄來偽裝保護自己,但這樣不僅容易刺傷別人,其實自己內心也異常難受。
請父母記住,你可以適當敲打孩子,但不要去否定和打擊他們的人格。嚴厲和嚴苛之間,雖然只差了一個字,效果卻有天壤之別。
3、反復說著大道理
講真的,大道理誰都會說,但它帶來的效果,除了自我感動以外,沒啥別的作用。特別是對青春期的小孩而言,他們是最聽不進去大道理的一類人。試想一下,我們在青春期的時候,是不是也會經常聽到父母說“你要好好讀書,以后考上北大清華,日子就不愁了……”
每天反復念叨,耳朵都快磨出繭子來了,可憑著幾句話就能讓我上北大清華?記住一個道理:當一句話重復三次以上,它往往就成了一句廢話。繼續聽下去,只會令人產生不耐煩的反應,想要逃離,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超限效應”。
另外,除了大道理少說以外,教育青春期的小孩,還有一些話再生氣也別開口。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