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在教育孩子方面,觀念、方法不一致,是一種常見現象,關鍵是處理方法上的區別。好的做法,是不當著孩子的面,進行爭執,在孩子面前要保持一致性,與有不同之處,在孩子不在場的時候,可以爭執,可以商量,不讓孩子無所適從,不讓孩子在父母的爭執中自行選擇。
父母如何管教孩子不一致時怎么辦
不要當著孩子發生沖突
如果父母當著孩子發生沖突,孩子就會在其中鉆空子或者沒有是非觀念,所以,應該等雙方冷靜下來再教育孩子。
找到兩方教育的共同點
其實雙方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找到這一個點,雙方再來達成共識。
衡量誰的教育方式更科學
在教育觀念發生沖突時,看誰的更科學就聽誰的,而不是看誰更強勢。應該心平氣和地坐下來,理性地思考自己的教育觀念是否有不科學之處。
該堅持還是要堅持
比如我兒子小時候學習畫畫,不能堅持,奶奶、爺爺、爸爸都心疼,說:“不學就不學了吧。”可我認為學習任何東西都需要堅持,所以不管家人怎么反對,我不吵也不鬧,一如既往帶孩子去學習。當孩子取得了一些成就感后,自然就愛上了畫畫。現在想想,如果當時改棄,一切就前功盡棄了。
家庭教育理念不一致,會對孩子造成什么影響
1、缺乏安全感,做事謹小慎微,無心學習
當孩子看到自己最愛的父母,為了自己的事而爭吵不休,他的內心會因此產生負罪感,把責任都歸結到自己身上。導致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變得做事謹小慎微,唯唯諾諾,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又會讓父母陷入無休止的爭執中。
這時,孩子的心思都用在擔心自己有沒有做錯事,要如何才能不讓父母生氣,整天都處于提心吊膽之中。當他的內心被恐懼占據之后,就無心專心去做其它的事情,也無心學習了。
2、讓孩子形成雙重人格
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員教育理念不一致時,極易讓孩子形成雙重人格。
比如,媽媽覺得吃零食對身體不好,要求孩子不要吃零食。但是爸爸卻覺得孩子吃點零食對身體影響不大,孩子開心就好。于是爸爸會背著媽媽給孩子吃零食。
當孩子摸透了父母的心思后,就會在媽媽面前假裝自己很聽話,不吃任何零食。而在爸爸面前,卻是各種討要零食。久而久之,孩子為了迎合大人,同時又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會形成雙重人格,即在媽媽面前一個樣,但在爸爸面前卻是另一個樣。
3、使孩子失去判斷是非的能力
對于身心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他們判別是非的標準往往來自成人,特別是他的父母。當家庭成員意見不一致時,孩子就會失去判斷是非的能力,不知何去何從。
父母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學會賞識自己的孩子
賞識導致成功,抱怨走向失敗。對孩子要多鼓勵、多贊賞,不斷培養孩子的自信、自強、自尊和自立。
為孩子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
環境很容易改變一個人,尤其是對孩子很言。有人說:孩子的大腦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不種莊稼就會長出荒草。由此可以看出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夫妻恩愛、家庭和睦,才會使孩子感受到愛的存在,家的溫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是任何感情都無法代替的,做父母的要好好珍惜這種親情。
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長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則
家長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著孩子一起寫作業,或者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看看書,讀讀報,輕聲地做些家務,讓孩子感覺到他寫作業時父母也沒有清閑,這樣孩子的心里會有一種平衡感,也愿意寫作業了。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