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有一些管不住自己,在學習上得過且過,還會沉迷手機和電子游戲。這都是自律性太差的表現,每當提起自律的問題,家長們非常頭疼。
面對自律問題,家長什么方法都用了,比如給孩子講為什么要自律,保持一些好的習慣,家長就獎勵孩子。剛剛開始實施這些方法的時候還有些效果,但是時間長了孩子對這個事情沒有了新鮮感,又恢復了之前的行為模式。
其實孩子這些問題的本質就是沒有養成自律的習慣,從小沒有體驗過自律帶來的成就感,下面分享培養孩子自律的方法,讓孩子接觸正向循環,去感受到自律帶來的收獲,會激勵他更加自律。
培養孩子自律的三個方法
1、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愿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發展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 協調人際關系、 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
"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欲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上課時東張西望做小動作、放學后貪玩不回家,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執,遇到挫折容易心煩意亂,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兒童,未來更容易發展出較強的社會競爭力、較高的工作和學習效率;具有較強的自信心,能更好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壓力和困難;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更能抵制住即刻滿足的誘惑,而實現長遠的、更有價值的目標。
2、承擔責任
“這不是我的錯……”“都怪……”我們是不是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通常這樣的人面臨困難或突發情況時,只是想著推諉責任,糾結已經發生的事實,而不會去想著解決問題。
承擔責任就要求我們在問題發生的時候能夠直面問題,解決問題。不懼怕失敗與挫折,并能從中吸收經驗。責任心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一個沒有責任感、價值感的孩子,將來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父母過分的溺愛與放任只會培養出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巨嬰;而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提高孩子獨立思考和做事的能力,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更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勇敢地去探索世界,面對挑戰,這樣的孩子不優秀都難。
3、忠于事實
在面對問題時,要實事求是,杜絕虛假。不要制造虛假的表象來欺騙自己,以事實為依據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這意味著要不斷地自我反省。我們是通過自身與外界的接觸來認識世界,因此不僅要觀察世界本身,也要對觀察世界的主體,自身進行反省。
忠于事實還意味著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質疑和挑戰,不管個人還是組織,想要接受質疑和挑戰,必須要真正允許別人來檢視自己。
讓孩子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1、正面語言
比如:一個孩子平時成績不好,這次忽然考了一個高分,孩子萬分得意地把成績告訴父母時,父母卻說:“才考一次高分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心驕傲自滿,下次考試不及格。”
這位父母就是用負面的語言來打擊孩子,讓孩子覺得,無論考得好與不好,父母都不會滿意。從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
而懂得用正面語言的父母就會這樣說:“考這么好你很開心吧,看到你努力得來的好成績,我也好高興。”
或者孩子因為考得不好,很不開心,父母可以這樣說:“看到你很不開心,我理解你的心情。你可以想想這次是因為哪些知識點沒掌握好,如果你需要我幫忙隨時來找我。我相信通過你的努力,下次一定會有進步的。”
不管面對孩子的什么問題,家長都應盡量使用正面語言去教育孩子,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父母無條件地接納,從而產生一種歸屬感。
2、選擇性提問
想要孩子對學習有興趣、有積極性,就要讓孩子有自主選擇權。但當他們的決策能力比較差時,父母不能從一開始就完全放權,這樣孩子會把事情搞得一團糟。
家長要在一開始的時候,給孩子一個范圍,讓孩子去選擇。比如家長可以這樣說,“你是先做語文作業還是數學作業?你自己決定。”
在讓孩子做選擇時,家長一定要注意兩個問題:
第一,不管選擇的是什么,都是家長認可的。千萬不要等孩子做了選擇,家長又跟他說:“我覺得還是做語文更好”,這樣的選擇就沒有意義,這種放權也是失敗的。
第二,在選擇句式后加上一個“你自己決定”,孩子就會認為這是自己選擇的,就會認真去執行。
通過這種逐步的放權,訓練孩子的自主能力和決策能力。等這些能力得到提高,以后再慢慢地充分放權。
3、充分放權
當父母嘗試著給孩子充分放權后,孩子才算是真正地自己做主。但是也并不是說父母就完全放手不管了,而是要用那種選擇性提問轉變成啟發性提問。
比如孩子報了一個英語輔導班,剛學了一段時間,孩子就不想學了。這時父母就可以對孩子用啟發性的提問,父母可以這樣說,“我很高興你告訴我你的真實想法,但是你的英語基礎還比較薄弱,如果你不上補習班,你有什么別的辦法來提高英語成績嗎?媽媽想聽聽你的意見。”
通過這樣一種啟發性地提問,孩子就會自主思考,他會把學習英語當成是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想辦法來提高英語成績。
4、激勵式刻意練習
有的時候,孩子對學習某樣東西有一定的積極性,但往往堅持不了很久,有的時候碰到一點困難,他就會想退縮,想放棄。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激勵他堅持下去。
激勵孩子,僅僅從語言上激勵還不夠。我們需要在行動上幫助孩子,讓他堅持下去,直至達成目標。
讓孩子堅持下去,就要讓孩子有一種成就感。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把一個大目標分成若干個小目標,然后朝小目標努力。當孩子達成小目標時,家長及時地鼓勵,他就會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激勵他繼續下去。當一個個小目標實現了,大目標也就完成了。
總之,想讓孩子自律的主動學習,家長平時要多使用正面語言,讓孩子獲得歸屬感。從選擇性地提問到啟發性地提問,讓孩子獲得自主感。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刻意練習,獲得成就感。當孩子有了歸屬感、自主感、成就感,孩子就有了對學習的內驅動力,也就變成了“我要學”的“別人家的孩子”。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