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懂事是很常見的現象,因為小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控制能力十分有限。但如果孩子的這種狀況持續較長時間,肯定會影響到生活、學習和社交等多方面。那么,孩子不懂事怎么辦?家長要如何教育孩子呢?下面整理了一些好用的措施,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孩子不懂事怎么辦如何教育孩子
1、正確引導孩子
當孩子不懂事時,家長可以多給孩子指明方向。例如,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對錯,讓孩子明白道理,引導他們了解行為的后果。有時,孩子會做出逆理行為,家長應該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嘗試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
2、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對于孩子良好的成長至關重要。家長可以通過互相理解、尊重和支持來增強家庭團結,讓孩子在一個溫馨和睦的環境中成長。此舉可以使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有意愿和積極性去學習和成長。
3、重視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做出不當行為時,家長需要關心孩子的心情反應,通過積極的溝通方式促進孩子情感的表達和自我控制能力。家長要注意接受孩子,理解孩子所處環境和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并在交流中進行積極的引導和建議。
4、給予恰當的獎懲措施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應該根據情況給予適當的懲罰措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
言語譴責:家長在言語上批評孩子時,應該避免激烈沖突,采用語言上的譴責和嚴厲警告。需要以正面的心態,讓孩子認識到自身行為的不當。
體罰方式:如果孩子的錯誤行為較嚴重,家長可以使用體罰方式懲罰。但這類措施的用法應該慎重,過度懲罰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情緒,甚至對孩子的人格和自信心產生不利影響,對孩子的成長長遠來看毫無益處。
5、掌握正確的時間點
家長想要讓孩子懂事需要掌握合適的時機。在孩子心情糟糕和容易情緒失控的時候,不要趕他們去思考自己的問題。家長需要在孩子目光明亮,情緒平靜和專注的時候,給予正向的靈感和引導。
其實孩子不懂事是家庭教育的常態,家長需要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不穩定因素,通過恰當的引導,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積極的措施,適時地幫助孩子養成自我控制習慣,促進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面對不懂事的孩子,建議父母不要做這些!
1、通過“嚇”來達到目的
有時候我們跟孩子講一件事情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狀態,都講了N遍了,孩子還是沒有聽進去。這個時候,家長們就開始用自己的獨門秘籍了。“不睡午覺的孩子是要被大灰狼抓去的。”
這樣的話就成為了家常便飯,在這些詞語的恐嚇作用下,孩子不得不乖乖睡午覺,認真吃蔬菜,而我們家長也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達到了我們的目的。
2、時刻都想建立自己的威嚴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好像孩子就必須要怕父母,不論是虎媽貓爸還是虎爸貓媽,孩子一定要有懼怕的一方,好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牢牢的操控住孩子建立絕對的權威。
而“嚇唬”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我們建立威嚴的墊腳石,通過我們絕對的話語權的威力,孩子能夠乖乖聽話,按照我們的意愿做事情。
3、一味地去批評孩子
有很多父母在面對不懂事的孩子時都會選擇批評,覺得通過批評的方式就可以使得孩子慢慢的聽話。
其實孩子在表現出不聽話的樣子時,本來就想要跟自己的父母爭相抗衡,一味地批評,這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討厭父母,甚至更不愿意聽從父母的想法。
4、無效的攀比
有的父母喜歡拿別人的孩子做比較,然后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變得優秀一些。其實在孩子選擇不懂事的時候,他們最討厭的就是跟別人進行比較。
父母的這種攀比,很有可能激發孩子的自卑心理,或者激發孩子的叛逆心理,這會使得孩子更加容易去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
用“嚇”的方法教育孩子,會產生哪些傷害?
1、親子關系的疏遠
當孩子因為好奇一件事情想要去做的時候,我們家長出于安全的考慮,往往會通過”恐嚇“的方式來讓孩子停手,當時孩子是礙于我們的威嚴停下了自己的行動。
可是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出現一種意識”媽媽不讓我做這件事情,她是不是不愛我了。“孩子就會在心理上產生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繼而和父母產生情感上的裂痕。
2、孩子對父母產生看法
其實父母們心里都清楚,所謂”恐嚇“”嚇唬“只不過就是通過騙的方式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大灰狼不會從山上下來吃小孩。
但孩子一旦識破我們這種騙局之后,他們就會質疑父母的權威,對父母所說的話產生看法,所謂吃一塹長一智,等下次我們再用這招的時候就不好使了。
3、養成不好的習慣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極強的,當我們用”嚇唬“的方式來騙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通過同樣的方式來騙比他年齡小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糾正就會讓孩子養成以大欺小的壞習慣,嚴重的話還會產生霸凌等一系列及其惡劣的事件。
面對不懂事的娃,”恐嚇“”嚇唬“包括騙都不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我們要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讓孩子走一條正確的道路,腳踏實地的教育出懂事的娃。
孩子常見的不懂事行為,家長要這樣應對!
1、不想睡覺:孩子的精力旺盛且沒有時間觀念,如果到了睡覺時間,父母可以讓孩子將注意力放在睡前選擇而非睡覺與否上,如:你想先刷牙還是先聽故事呢?
2、孩子拒絕時:孩子說不時,是在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獨立性,父母應該嘗試傾聽,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如:你為什么想要這樣做呢?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勇敢,敢于表達。
3、孩子犯了錯:如果家長只會一味地指責,會讓孩子害怕緊張,或者過度自責難過。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犯錯,犯錯不可怕,一定要及時糾正、彌補。
4、不愿分享:孩子應該有自主權利,孩子可能處于擔心或是愛護不愿意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家長應該了解顧慮打消他們的擔憂,但切不可強制要求孩子。
5、做事拖沓:訓斥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會適得其反。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拖沓的后果是什么,按時完成任務是必須要做的,沒完成的后果也是必須承擔的。
6、孩子沒禮貌:孩子沒有禮貌家長不能當眾批評孩子,這樣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父母應該給孩子臺階,如:這次是不是害羞?那我們下次見面就熟悉了要記得熱情問好啊!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