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從來都不需要管教的,你跟他講大道理他不會聽,聽了也領悟不到內涵,所以對于不聽話的孩子,家長應該和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去理解孩子的行為,并且讓孩子感覺到家長都對他們的關心。
不聽話的小孩怎么管教
第一,家長在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時,應當讓自己先冷靜下來。
然后再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適當地采取一些措施。但不要一副太氣憤的樣子,也不要在說孩子時把以前孩子犯過的錯誤統統一時都給說出來。家長應記得,在跟孩子說話時,要記得是對事不對人,一事歸一事,不要做過多的聯想,也不要隨便地就給孩子貼上“不聽話”、“不乖”之類的標簽。畢竟孩子都是在成長中,有時家長的語言可能會對他們產生莫大的影響。
家長在給孩子講道理時也要記得選擇恰當的時機,如果彼此都情緒失控,此時就不應該講。等到雙方都冷靜下來,講道理才有效,也才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第二,父母應該避免大嗓門。
通常在家中都可以看到,當孩子不聽話時,父母的聲調就會越來越高,嗓門也就越來越大。而在家長發脾氣后,孩子也哭著鬧著耍起了脾氣。而最后,就是家長拉下臉低下頭去勸孩子。其實這樣子的話,不僅會家長和孩子的脾氣都變得不好,而且也會失去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
第三,耐心接納,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到原因。
是孩子感到不舒服,還是他內心的真實渴望沒有被理解呢?情緒有好有壞,不要拒絕忽視壞情緒,要面對孩子的壞情緒,請耐心接納,給孩子說話的權利,先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訴求和理由。
第四,教孩子去認識情緒,并且表達出來。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去學會描述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真實需求。比如孩子生氣的時候,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孩子會說我感覺自己很難受,想打人;有的孩子會說我想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全部砸爛。當孩子能積極地用語言描述的時候,那恭喜你,孩子已經開始擁有情緒管理的能力了。
幫孩子認識情緒,親子共讀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借助書本讓孩子去認識情緒語言。而且故事也往往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孩子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快樂及憂傷等不同情緒。
第五,父母要自我檢驗,看孩子的成長環境如何。
孩子的脾氣,跟父母息息相關。一個愛發脾氣的家長,最后往往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會變成愛發脾氣的人。孩子總是喜歡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家長脾氣暴躁,孩子個性也不會太溫善。被情緒化、常常發脾氣的父母帶大的孩子,情緒問題更多。
孩子為什么不聽話
1、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孩子好奇心強,對什么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這種好奇的探索心理,認為孩子是在胡鬧、調皮而限制他的行動,甚至訓斥、打罵他,很容易引起孩子不滿,“不聽話”就由此而生了。
2、孩子的運動能力發展了
隨著體格的快速發展,孩子的身體活動能力逐漸成熟,異常渴望擴大自己的獨立活動空間,因此不斷地去獨立嘗試做新的事情。這時,很多媽媽對孩子的行為會加以阻攔和限制,使孩子產生不滿情緒,自然就跟媽媽對著干了,所以“不聽話”。
3、孩子的感受被忽略
有些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什么事都不懂。從來不給孩子發表意見。其實這會令孩子變得不聽話的,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長遠下來會變得反叛的。
孩子不聽話的表現
1、不聽話:孩子在叛逆期會變得不聽話,對于家長的要求和建議置若罔聞,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之。
2、情緒波動大:孩子在叛逆期情緒波動較大,容易發脾氣、哭泣、大喊大叫等。
3、與家長對抗:孩子在叛逆期會與家長產生對抗,不愿意接受家長的管教和約束。
4、隱瞞事實:孩子在叛逆期會隱瞞自己的行為和想法,不愿意與家長溝通和交流。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