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促使孩子害怕上學,比如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受到高年級同學的欺辱,害怕考試,對新環境不適應,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認知影響,總之引起孩子不愿上學的原因太多了。因此,家長要善于和孩子交流溝通,了解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從中找到孩子不愿意上學的原因,盡快制定措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使他們盡早走出困境。
厭學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厭學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學生內在的心理因素起決定作用。具體說來:
(1)動機缺失
當學生對學習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任何需求的時候,他們是不可能熱愛學習的,往往處于被動狀態。這部分學生對學習有認識,但其看法是消極的,甚至是錯誤的,他們從家庭或者社會那里接受了某些錯誤思想,認為讀書是苦差事,讀書無大用,沒有讀書照樣可以做生意賺大錢。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個體生意且財源茂盛的家長們,往往在不經意間誤導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厭學而追求享樂。
(2)興趣轉移
處于成長中的高中生,其興趣的顯著特點是動搖性,只要干擾因素強烈,就會發生轉移。從興趣轉移的對象來看,厭學的學生大多迷戀游戲、錄像、上網,有些本來熱愛學習的學生由于迷戀上了電腦游戲后,逐漸荒廢了學業;而那些黃色書刊影像則更毒害學生,使輕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毆,違法亂紀。學生的興趣一旦由學習轉為社會不良活動后,不僅對學習不感興趣,反而討厭學習、反抗學習。
(3)學習無望
對學習悲觀失望,毫無信心的學生,也容易產生厭學心理。
一部分學生,曾經努力過,也曾經灑過汗水,但無論怎么奮斗,仍然常常失敗,很少甚至沒有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一次次的失敗,無情地擊碎了他們的進取心,促使他們對此作出了不正確的歸因,認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強,智力低下,不是學習的材料,因而主動地放棄了努力,舉起了白旗。這便是典型的習得性失助感現象;也有一部分學生,同樣努力過,也曾經取得過自認為可以的成績,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長期被老師忽視,便逐漸喪失了自尊心,變得破罐子破摔起來。在厭學群體中,此類學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4)情感饑渴
有些學生由于家庭變故,父母離異,情感孤獨,缺乏溫暖,于是便常常尋求情感補償,而學習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難起到情感補償作用的,因而他們往往廣交朋友,追求刺激,以從其它渠道獲得心理滿足來彌補家庭情感的殘缺,這同樣易導致厭學現象的發生。還有一女生,父母離婚,同父親生活在一起,而其父終日忙于生意,無暇顧及小女,于是該生在社會上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過早地談情說愛,常常夜不歸家,最終造成逃學、出走的惡果。
許多事例表明,父母離異,其子女情感殘缺;家庭變故(父或母亡),其子女情感孤僻;家教粗暴,其子女情感壓抑。這些都可以說是學生厭學的導火線。
(5)過高的期望值
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于是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當孩子達不到標準時,便采取不正當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夠忍受,有些孩子干脆“死豬不怕開水燙”,反正達不到要求,索性放棄追求。中國青年報曾報道,安徽省銅陵市一中高一女生肖鈺,從小學到初中,學習成績一直優秀,進入高中后成績有所下降,父母寄予厚望,采取加壓措施,結果該生不堪學習和家庭重壓而離家出走。
學習不像看電視玩游戲,是輕松好玩的,學習是一件枯燥的、有難度的、需要孩子主動付出注意力和努力的事情。
這也就導致,大多數孩子都是不喜歡學習,所以才更需要我們的引導,幫助孩子提升學習的能力,讓他們在學習時能夠找到樂趣,能夠愿意學習,能夠集中注意力,讓學習變得更輕松、效率更高。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